译文:
几只凤凰在凤饼茶上团团飞舞。只恨有人将茶饼掰开,凤凰各分南北,孤孤零零。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但见茶末成色纯净,清亮晶莹。加入好水煎之,汤沸声如风过松林,已经将酒醉之意减了几分。
煎好的茶水味道醇厚,香气持久。饮茶亦能使人醉,但不仅无醉酒之苦,反觉精神爽朗,渐入佳境。就好比独对孤灯之时,故人从万里之外赶来相逢。此种妙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惟有饮者才能体会其中的情味。
注释:
①品令:词牌名,双调五十二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四句两仄韵。
②凤舞团团饼:指龙凤团茶中的凤饼茶。团饼印有凤舞图案,北苑御焙产。宋徽宗赵佶皇帝《大观茶论》赞:“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龙团凤饼为宋代御贡名品,茶中之尊,名冠天下。
③分破:碾破磨碎。
④孤令:令同零,即孤零。
⑤金渠:指茶碾,金属所制;体静:静通净,整个碾具干净。
⑥汤响松风:烹茶汤沸发的响声如松林风过。
⑦醉:说明茶也能醉人;一个醉字带出下面浪漫主义的想象。
⑧省:知觉,觉悟。
《品令·茶词》译文及注释详情»
黄庭坚生活在宋代,这个时期有着尚茶、爱茶的历史背景。这种背景为黄庭坚的词作提供了创作素材。黄庭坚一生经历了许多起伏,流浪多地,与家乡渐行渐远。然而,茶的气息中却蕴含着作者对往事的思念和对远方的渴望。为了表达对品茶的喜爱和对家乡的怀念,黄庭坚写下了这首咏茶词。
在宋代,茶文化盛行,人们对茶的热爱可见一斑。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喜欢品味茶的香气,享受茶带来的宁静和舒适。黄庭坚也深受茶文化的影响,他对茶有着特殊的情感和热爱。
然而,黄庭坚的一生并不平坦。他经历了许多离乡背井的辛酸,流浪于各地。这使得他与家乡渐行渐远,思乡之情愈发浓烈。每当他品味茶的时候,茶的香气中似乎蕴含着家乡的味道,勾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因此,黄庭坚写下了这首咏茶词,表达了他对品茶的喜爱和对家乡的怀念。他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品茶的场景,表达了对茶的赞美之情。同时,他也借茶来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通过品茶来寻找心灵的寄托和安慰。
这首咏茶词不仅展现了黄庭坚对茶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也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沧桑之感。茶成为了他心灵的寄托,带给他一丝温暖和安慰。这首词作不仅是黄庭坚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当时茶文化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品令·茶词》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词进行解读和分析。该词以描述碾茶煮茶为主题,描绘了茶的名贵和制作过程。首先,词中提到宋初进贡茶,将茶制成茶饼并以蜡封之,盖上龙凤图案,展示了这种龙凤团茶的珍贵程度。接着,描述了碾茶的过程,唐宋人品茶时要先将茶饼碾碎成末,才能入水。词中用“金渠”形容加工的精细和成色的纯净。碾成的茶末如琼粉玉屑,加水煎煮后,茶水沸腾如松涛之声,清香袭人,品饮之后能清神醒酒。
在词的换头处,作者以“味浓香永”承接前后,准备描写茶的味道之美。然而,作者却突然转折,用“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来比喻品茶的感受,表达出品茶的惬意之极。这种比喻将品茶的愉悦感与饮醇醪、与故人相见的情景相媲美,展示了作者对品茶的独特感受。
在《戏答荆州王充道烹茶四首》一词中,作者也提到了“醉乡”,表达了对品茶的喜爱。词中用“恰如”来比喻品茶的感受,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品茶的喜爱之情。通过加入“灯下”、“万里归来对影”等词语,作者进一步加深了意境,使得比喻更加生动形象。作者将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事物巧妙地与品茶结合起来,将无法言传的品茶之味转化为人人都能体会的情感。
总的来说,这篇赏析通过解读词中的描写和比喻手法,展示了作者对品茶的独特感受和喜爱之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词中展现了品茶的珍贵、制作过程的精细和茶的美味,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品茶的愉悦和满足。
《品令·茶词》赏析详情»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出生于1045年8月9日,出生地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一起被称为“一祖三宗”,其中黄庭坚是其中一宗。
黄庭坚曾在苏轼门下学习,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一起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他与苏轼齐名,被世人称为“苏黄”。黄庭坚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山谷词》,这部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才华。
除了文学方面的成就,黄庭坚的书法也非常出色,他的书法风格独树一格,被誉为“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逝世于1105年5月24日,享年60岁。他的一生为文学和书法界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后人广泛称颂和传颂。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
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
兰盖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丛薄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
兰虽含香体洁,平居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霭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是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
予放浪江湖之日,乃久尽知其族性,盖兰似君子,蕙似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
《楚辞》曰:“予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
”以是知不独今,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
兰蕙丛生,初不殊也,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之虽不若兰,起视椒榝则远矣。
世论以为国香矣,乃曰“当门不得不除”,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