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朝云暮雨,烟雾氤氲,微露云端的乱峰互相偎依。站在巫山县城楼上,遥望楚阳台,想象楚襄王梦与神女相会的情景。春光明媚之中,宫府的仪仗队行进,盛装艳服之人迎接着马队,迤逦向城中走去。被贬谪放逐到偏荒之地,对影自怜,有什么值得高兴的。
到达黔州之后,山愈高,势愈险,而距中原更远,隔断了眺望京城的视线,但乡愁却越过千山万水飞向神州。有贬谪之地的地方官摆酒接风、欢宴公堂。醉舞欢腾,满堂香气,声歌盈室,美人容颜娇艳,香气氤氲馥郁。听着那杜鹃一声一声地到天明,直唤着“不如归去”。
注释:
醉蓬莱:词牌名。双调九十七字,前段十一句四仄韵,后段十二句四仄韵。另有双调九十七字,前后段各十一句、四仄韵变体。
瑗叇(ài dài):云气浓重之貌。宋玉《高唐赋》记楚王昼寝高唐,梦见神女说:“妾在巫山之阴,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高唐:战国时楚王在云梦泽中所建的高台。
朱翠:朱颜翠发,本是形容女子的美貌,这里代指美女。
画戟:涂画彩饰的戟,是古代的仪仗用物。
靓(Iiàng)妆:指盛装华服的女子。
都会:指州治所在。
投荒:贬谪放逐到偏荒之地。
吊影:对影自怜,形容孤独,唯影相伴。
去天尺五:以距天之近而言地势之高。
神州:指京城。
中朝:朝中。
舞裀(yīn):舞衣。
杜宇:即杜鹃。传说古蜀帝杜宇,死后化为杜鹃鸟。
不如归是:相传杜宇死后思念故乡,化为杜鹃,啼叫着“不如归去”,声音悲苦。
《醉蓬莱》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故事发生在绍圣二年(1095年),当时有一个人名叫山谷,他被指控在撰修《神宗实录》时写了很多不真实的内容,并且诬陷了很多人。因此,他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并被安置在那里。这篇创作背景的内容是山谷在前往黔州的途中经过夔州巫山县时所作的一首诗。 《醉蓬莱》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作者在途中经过夔州巫山县时的心情和景色。词的开头通过描绘烟雨迷离的峡江图,营造出悠远凄清的境界,与作者去国怀乡的忧闷心情相协调。作者运用形容词和动词,如“云蒸霞蔚”、“微雨蒙蒙”、“错落攒立”,创造出浓重的云气和群峰交叠的景象,表现出他遭贬后心境的神乱意迷。同时,作者通过“巫峡高唐,锁楚宫朱翠”这一联想,暗示了自叹身世的感慨。整个描写含蓄深婉,给人以感染。
接着,作者描绘了一幅热闹的仪仗图。在春光明媚的背景下,官府的仪仗队行进,盛装的人们迎接着马队,向城中行去。作者通过描述仪仗队和粉黛妆饰的人们,展现了热闹的场景。然而,作者的内心却是一片悲凉,他感叹自己被贬谪万里之遥,只能孤影自怜,心情十分忧闷。
下片开头四句承接上片的意思,作者设想了贬谪之地的望乡之苦。他巧妙地通过未来的乡愁来烘托现实的离情。通过描述黔南地势之高和眺望神州的隔阂,作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他将乡愁比作万重烟水,延伸到天地的尽头,绵绵不绝。最后,作者提到“樽酒”,暗示了他在贬谪途中的孤独和无奈。
整首词通过多层次的对比烘托,突出了作者贬谪途中去国怀乡的忧闷之情。通过描绘烟雨迷离的景色和热闹的仪仗图,以及对乡愁的描绘,词中流露出含蓄深婉的情感,给人以感染。
《醉蓬莱》赏析详情»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出生于1045年8月9日,出生地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一起被称为“一祖三宗”,其中黄庭坚是其中一宗。
黄庭坚曾在苏轼门下学习,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一起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他与苏轼齐名,被世人称为“苏黄”。黄庭坚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山谷词》,这部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才华。
除了文学方面的成就,黄庭坚的书法也非常出色,他的书法风格独树一格,被誉为“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逝世于1105年5月24日,享年60岁。他的一生为文学和书法界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后人广泛称颂和传颂。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
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
兰盖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丛薄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
兰虽含香体洁,平居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霭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是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
予放浪江湖之日,乃久尽知其族性,盖兰似君子,蕙似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
《楚辞》曰:“予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
”以是知不独今,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
兰蕙丛生,初不殊也,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之虽不若兰,起视椒榝则远矣。
世论以为国香矣,乃曰“当门不得不除”,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