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
闲卧:指刑具闲置,法庭无案件。
追踪:追随。太守谢朓:谢朓,字子容,东晋时期官至宣城太守,以清廉著称。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擅长楷书,与谢朓交好。
《道德经》:古代道家经典之一,作者为老子。
换鹅:指王羲之以书法换取鹅的故事,见于《世说新语》。
这篇创作背景是关于一首诗可能在元丰八年(1085年)创作的。当时,黄庭坚的舅父李莘在宣州担任官职。黄庭坚为了表达对舅父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写下了这两首诗作作为赠礼。 《送舅氏野夫之宣城二首》创作背景详情»
谢公歌舞处,时对换鹅经。
这首诗赏析了宣城的丰饶物产、清嘉景色以及淳朴的民风。诗人以调侃的口吻,表达了对舅舅李公的赞美和对宣城的向往。
首联“试说宣城郡,停杯且细听”,写在酒宴上告别,诗人借此机会向大家介绍宣城的情况,让人们停下酒杯,静听他的讲述。这联通过侧面总写,展现了人们对宣城的兴趣。
颔联“晚楼明宛水,春骑簇昭亭”,描绘了宣城的山水景色。春天来临,谢朓楼被宛溪河环绕,显得高耸雄伟,多姿多彩。春光像跑马一样,跨越山水,簇拥着敬亭山。这联通过活用动词,生动地描绘了宣城的山水之美。
颈联“罢稏丰圩户,桁杨卧讼庭”,描述了宣城作为一个天然的粮仓和讲究法治的地方。种田人家五谷丰登,而犯罪者则要依法律程序受到处治。“桁杨卧讼庭”指的是有序的审判。这联表达了宣城注重法治的特点。
尾联“谢公歌舞处,时对换鹅经”,写宣城民风淳朴,歌舞升平,注重道德与教化。谢眺在宣城任太守时,勤于治理,关心农政,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谢朓楼是歌舞升平的地方,人们在那里享受安逸的生活。这联表达了一个地方治理应该像宣城那样和谐安定,注重道德教化的理念。
整首诗通过借语、典故等手法,展现了宣城的丰饶物产、清嘉景色以及淳朴的民风。诗人以调侃的口吻,表达了对宣城的向往和对舅舅的赞美。整体上,这首诗描绘了宣城的美好形象,展示了诗人对宣城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送舅氏野夫之宣城二首》赏析详情»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出生于1045年8月9日,出生地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一起被称为“一祖三宗”,其中黄庭坚是其中一宗。
黄庭坚曾在苏轼门下学习,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一起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他与苏轼齐名,被世人称为“苏黄”。黄庭坚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山谷词》,这部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才华。
除了文学方面的成就,黄庭坚的书法也非常出色,他的书法风格独树一格,被誉为“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逝世于1105年5月24日,享年60岁。他的一生为文学和书法界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后人广泛称颂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