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灵云三十年来茫昧混沌,几番出入于迷悟之间,最后一见桃花终于参悟,得到了佛法真谛,在未上弦的琴上弹奏《单于调》。
灵云为求“悟”的境界,历经曲折,虚度了半辈子,人们应以此为鉴,趁着年少及早悟道。岂但见花能悟道,天地万物,流水行云无不蕴藏着道机禅理,因此,参禅学佛实非高不可攀之事,灵云三十年方悟道,真该见笑于桃花了。
注释:
渔家傲:词牌名,源自唐张志和《渔歌子》,是歌唱渔家生活的曲子,宋初较为流行。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五仄韵。
孔窍:心。典出《庄子》“僬忽凿窍”之寓言。据《淮南子》:“夫孔窍者,精神之户牖也。”
得眼:盲而重见光明。比喻由迷昧而醒悟。
了:完成。
呈法要:得佛法之要谛。
无弦琴:未上弦的琴。陶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单于调:曲调名。
水云:原指行脚僧,因其踪迹如行云流水而得名。此指禅僧。
《渔家傲·三十年来无孔窍》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是关于黄庭坚在元丰三年庚申(1080年)改官知吉州太和县后的一段经历。黄庭坚在秋天从汴京返回江南途中,经过江宁(今南京市)时遇到了江口阻风。在这个时候,黄庭坚突然领悟到了禅宗佛法的真谛,因此他效仿宝宁勇禅师的作品《渔家傲》,用来阐述他的顿悟体验。 《渔家傲·三十年来无孔窍》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渔家傲》是一首援禅家语入词的作品,以增加其理趣。词中讲述了南岳临济宗福州灵云志勤和尚的故事。
首三句描绘了灵云三十年来茫昧混沌的状态,他在迷悟之间徘徊多次。最后一见桃花,他终于参悟。这里用桃花来比喻灵云三十年来的不彻不悟。“得眼迷照”指的是灵云几次将悟还迷。佛家有“五眼”之说,其中肉眼和天眼只能看见世间虚妄的幻象,慧眼和法眼才能看清事物的实相。因此,这里的“眼”应指慧眼或法眼。“参学了”的“了”表示完成。
接下来两句描述了灵云参悟的境界。“呈法要”意味着领悟佛法的重要性。“无弦琴”是用陶渊明的故事来比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有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时都会抚弄琴弦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引自萧统《陶靖节传》)。黄庭坚以此来阐释至法无法的禅理。
词的下片是由灵云的故事引发的感想,重点是强调“顿悟”的意义。黄庭坚认为,灵云三十年的蹉跎其实是不必要的,因为他身上仍有“渐”的痕迹。诗的最后一句揭示了纵横自如、纯任本然的意境。
《渔家傲·三十年来无孔窍》赏析详情»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出生于1045年8月9日,出生地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一起被称为“一祖三宗”,其中黄庭坚是其中一宗。
黄庭坚曾在苏轼门下学习,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一起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他与苏轼齐名,被世人称为“苏黄”。黄庭坚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山谷词》,这部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才华。
除了文学方面的成就,黄庭坚的书法也非常出色,他的书法风格独树一格,被誉为“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逝世于1105年5月24日,享年60岁。他的一生为文学和书法界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后人广泛称颂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