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白沟河是宋辽交界的边塞之地,年年都有送迎辽国使臣的事情。辽国人常常借口打猎亲侵扰边界,边界上的驻军却不知道点燃烽火发出警报。边塞护卫着广阔的农业生产地区,幽燕两州韵蚕桑生产又占宿极重要的地位。可是边界上的守将对此毫无所知,他们把自己的工作当儿戏,如果想找像李牧、廉颇那样的良将,那就更是找不到了。
注释:白沟:宋辽之间的界河。西起沉远泊(今河北保定市北面),东至泥沽海口(今天津市塘沽南面),河、泊相连,弯弯曲曲达900里。
蕃:指辽国。塞,边塞。
送迎蕃使:自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起,北宋每年要向辽交纳大量银绢以为“岁币”,两国岁岁通使往来。故诗中云“年年事”。
蕃马:指辽国军人。射狐兔:狩猎野兽,实际是指辽军越境骚扰。
不道:不说,不认为有必要。烽燧:烽火,边境上报警的信号。《汉书·贾谊传》:“斥候望烽燧不得息。”文颖曰:“边方备胡寇,作高土橹,橹上作桔皋,桔皋头兜零,以薪草置其中,常低之,有寇即火然举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积薪,寇至即燃之,以望其烟,曰燧。”这两句说明宋军对辽国的防御十分麻痹松懈。
鉏(chú):同锄。耰(yōu):古代用来平整土地和覆盖种子的农具。接塞垣:延伸到了边界地区。
幽燕:指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北部一带地区。桑叶:代指农桑,即庄稼,暗川原:山川原野一片翠绿。这两句叙述经过辽国占领区所见的情景。幽燕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片沃土现在却成了辽国的粮仓。
棘门:原为秦京宫门,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公元158年,匈奴大举进犯,汉文帝派遣徐厉驻守棘门、灞上:在今陕西西安市东面,是军事要地,文帝令刘礼领兵驻守。同时,文帝又派周业大驻兵细柳。细柳在今咸阳市西南渭河北岸。文帝在巡视了三个驻地以后,认为细柳营军纪
《白沟行》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是关于王安石在宋嘉祐四年(1059年或1060年)奉命出使辽国的经历。在他的使命中,他经过了白沟,并因此而受到了深刻的感动,激发了他创作这首古体诗的灵感。
在这首诗中,王安石可能描述了他在白沟所见所闻的景象和感受。这个地方可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和思考。这首诗可能是他对白沟的美景、历史或文化的赞美,或者是他对自然景观的感悟和思考。
这篇创作背景揭示了王安石作为一位文人官员的多面性。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还是一位有着敏锐观察力和艺术才华的诗人。他的使命带给他许多机会去探索和体验不同的地方和文化,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人生经历,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和素材。
这篇创作背景还突显了王安石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热爱和关注。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白沟的赞美和对自然美的感悟。这种对自然景观的关注和赞美反映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考。
总之,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王安石在出使辽国途中经过白沟时的感受和灵感,以及他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热爱和关注。这个背景揭示了王安石作为一位文人官员的多面性和他对自然美的追求。
《白沟行》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诗进行了解读和分析。诗中通过对南北边境地区的对比,揭示了宋朝边防松懈、无险可守的现状,以及辽国深不可测、暗伏杀机的严峻现实。诗人通过写实和议论的手法,简明地描绘了当时的情况,并通过比较古今将领,形象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整首诗结构严谨,由表及里,步步深入,用韵上也很巧妙,既转得自然,又使层次更加清晰。这篇赏析的目的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特点和意义。 《白沟行》赏析详情»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巫山高,偃薄江水之滔滔。
水于天下实至险,山亦起伏为波涛。
其巅冥冥不可见,崖岸斗绝悲猿猱。
赤枫青栎生满谷,山鬼白日樵人遭。
窈窕阳台彼神女,朝朝暮暮能云雨。
以云为衣月为褚,乘光服暗无留阻。
昆崙曾城道可取,方丈蓬莱多伴侣。
块独守此嗟何求,况乃低徊梦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