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时新愁又涌上了心头。
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注释: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移舟:划动小船。泊:停船靠岸。
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烟:一作“幽”。
渚:水中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客:指作者自己。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原野。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宿建德江》译文及注释详情»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在公元730年离开家乡,前往洛阳,并在之后漫游吴越地区。这段时间正是他在仕途上遭遇挫折,感到郁闷和失意的时候。《宿建德江》是他在漫游吴越期间创作的一首诗歌,与他同时期的另一首作品《问舟子》有着相同的创作背景。
在这首诗中,孟浩然描绘了他在建德江畔过夜的情景。建德江是吴越地区的一条蜿蜒曲折的江河,周围的山峦和水面映衬出美丽的景色。孟浩然在诗中写道,他在江边的小船上过夜,静静地欣赏着江水的流动和山峦的变幻。他感叹着自然的壮丽和宁静,将自己的心情与江水、山峦融为一体。
这首诗表达了孟浩然在仕途失意时对自然的倾诉和寻求慰藉。他通过观察和感受自然景色的美丽和宁静,试图摆脱内心的郁闷和困惑。在这个陌生的地方,他找到了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美好。
《宿建德江》是孟浩然在漫游吴越期间的创作之一,它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成为了孟浩然诗歌创作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示了孟浩然作为一位诗人的才华,也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时对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宿建德江》创作背景详情»
述,最终将自己的愁思融入到了这秋江暮色的景物之中。
整首诗以写景抒情为主线,通过描绘江边的烟雾、日暮时刻的茫茫旷野、夜晚的明月和清江,展现了作者内心的羁旅之思和愁绪。诗人通过移舟泊宿的场景,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其中,表达了对旅途的疲惫和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诗中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日暮客愁新”中的承转意,将日暮和客愁联系在一起,突出了旅人的愁思之情;“低”和“旷”、“近”和“清”等词的相互依存、相互映衬,增强了景物的鲜明感和诗意。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内心感情的抒发,展现了作者对旅途的思念和对离别的愁绪。读者在阅读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孤独和无奈,同时也能够领略到秋江暮色的美丽和宁静。这首诗以其独特的写景手法和深情的抒发,成为了唐人五绝中的经典之作。
《宿建德江》赏析详情»
孟浩然(689-740)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是汉族,出生于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他的本名不详,有一种说法是他的名字叫浩,字叫浩然,因此被世人称为孟襄阳。
孟浩然年少时就注重节义,喜欢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同时也擅长写诗。当他四十岁的时候,他前往京师游玩,唐玄宗听说了他的诗才,下诏咏诗赞美他。然而,玄宗在赞美中说到了“不才明主弃”这样的话,意思是说孟浩然虽然才华出众,但却没有追求官职。玄宗对此感到冤枉,说:“你自己不求仕途,我也从未弃绝你,为什么诬陷我?”因此,孟浩然选择放弃追求官职,继续隐居。
后来,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他在那里写了两百多首诗。他的诗歌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被人们称为“王孟”,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一起被誉为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