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 秦中寄远上人》原文赏析

  • qín
    zhōng
    gǎn
    qiū
    yuǎn
    shàng
    rén
    /
    qín
    zhōng
    yuǎn
    shàng
    rén
  • [
    táng
    dài
    ]
    mèng
    hào
    rán
  • qiū
    cháng
    sān
    jìng
  • beǐ
    feī
    yuàn
    dōng
    lín
    huái
    怀
    shī
  • huáng
    jīn
    rán
    guì
    jìn
    zhuàng
    zhì
    zhú
    nián
    shuaī
  • liáng
    fēng
    zhì
    wén
    chán
    dàn
    beī

原文: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相关标签:唐诗三百首抒情归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本想长久地归隐山林,又苦于无钱举步维艰。
滞留长安不是我心愿,心向东林把我师怀念。
黄金像烧柴一般耗尽,壮志随岁月逐日衰减。
黄昏里吹来萧瑟凉风,听晚蝉声声愁绪更添。

注释:
远上人:上人是对僧人的敬称,远是法号。事迹未详。
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隐居山林。语出《晋书·谢鲲传》。
三径:《三辅决录》卷一谓“蒋翊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后便指归隐后所住的田园。
东林:指庐山东林寺,这里借指远上人所在的寺院。
黄金燃桂尽:《战国策·楚策三》谓“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这里喻处境窘困。燃桂:烧贵如桂枝的柴。
闻蝉:听蝉鸣能引起人悲秋之感。卢思道《听鸣蝉篇》有“听鸣蝉,此听悲无极”。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 秦中寄远上人》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孟浩然第一次到长安应举不中、滞留至秋天时的情景。在唐朝时期,科举考试是在春天举行的,而落榜后的考生通常会留在长安准备下一年的考试。孟浩然可能也有这样的打算,但是当秋天来临时,他却无法再继续留在长安,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寄给远方的友人远上人,表达了他的悲怀之情。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 秦中寄远上人》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蝉鸣的秋天景象,更加增添了他的悲伤情绪。这种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使得诗中的情感更加真实、直接,让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失意和追求归隐的愿望。

整首诗以对偶的手法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思想结构,通过对比和对偶的方式,突出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诗中的景物描写也与诗人的情感相呼应,凉风和蝉鸣的描写与诗人的失意和悲伤情绪相契合,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坦率的抒情方式表达了诗人的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通过对偶和景物描写的手法,诗人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得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追求自由的渴望。这首诗不仅在情感表达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对诗歌形式的驾驭能力。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 秦中寄远上人》鉴赏详情»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照片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是汉族,出生于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他的本名不详,有一种说法是他的名字叫浩,字叫浩然,因此被世人称为孟襄阳。

孟浩然年少时就注重节义,喜欢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同时也擅长写诗。当他四十岁的时候,他前往京师游玩,唐玄宗听说了他的诗才,下诏咏诗赞美他。然而,玄宗在赞美中说到了“不才明主弃”这样的话,意思是说孟浩然虽然才华出众,但却没有追求官职。玄宗对此感到冤枉,说:“你自己不求仕途,我也从未弃绝你,为什么诬陷我?”因此,孟浩然选择放弃追求官职,继续隐居。

后来,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他在那里写了两百多首诗。他的诗歌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被人们称为“王孟”,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一起被誉为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猜您喜欢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唐代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送王昌龄之岭南

唐代 孟浩然

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
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
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槎头。
已抱沈痼疾,更贻魑魅忧。
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
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春中喜王九相寻 / 晚春

唐代 孟浩然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酒伴来相命,开尊共解酲。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