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原文赏析

  • zhèn
    ·
    zhì
    liú
    láng
    dǒu
  • [
    sòng
    dài
    ]
    xīn
  • weí
    fàn
    nán
    shòu
    寿
    shí
    nán
    weí
    zhāng
    nán
    xuān
    zǎi
    nán
    chí
    chí
    weì
    xíng
    yīn
    zuò
    miǎn
    zhī
    zhì
    liú
    láng
    dǒu
    guà
    fān
    西
    biǎn
    zhōu
    qiān
    fēng
    liú
    jīn
    zài
    wàn
    gōng
    míng
    fàng
    xiū
    jūn
    wáng
    sān
    bǎi
    zhōu
  • yàn
    què
    zhī
    hóng
    鸿
    diāo
    chán
    yuán
    chū
    dōu
    móu
    què
    xiào
    dǒu
    kěn
    niú
    dāo
    shì
    shǒu
    shòu
    寿
    jūn
    shuāng
    ōu

原文: 为范南伯寿。时南伯为张南轩辟宰泸溪,南伯迟迟未行。因作此词以勉之。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


相关标签:祝寿典故劝勉破阵子

译文及注释

译文:范增因为项羽不杀刘邦怒而撞碎玉斗,范蠡助越灭吴之后带着西施泛舟五湖。谓英雄之所以能够美名流传,就在于立功万里,为国家和君王效命。
燕雀哪里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成为近臣是在战场上拼杀得来,并不是靠着恩宠。可笑泸溪地小如斗,不知道您肯不肯在那里小试牛刀?赠送给您两只玉瓯作为寿礼。

注释:范南伯:范如山,字南伯,是辛弃疾的内兄。张南轩:张 ,安敬夫,自号南轩,张浚之子,时任荆湖北路转运副使。辟:征召。 宰:县令。
掷地刘郎玉斗:《史记·项羽本纪》载,鸿门宴上,项羽不听范增劝告,放走刘邦。范增十分气愤,将刘邦送给自己的一双玉斗掷于地,用剑击碎而去。
挂帆西子扁舟:用吴越时期越国大臣范蠡在破吴后与西施泛舟五湖的典故。
兜鍪:战盔,貂蝉为侍从贵臣所着冠上的饰物。
牛刀:这里牛刀是大材,孔子曾以“割鸡焉用牛刀”比喻大材小用。玉瓯:玉制酒杯。 《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公元1178年(淳熙五年)。当时,张栻征聘范如山担任辰州泸溪县令的职务。然而,范如山对这个职位持有不满,认为它太小、地位微不足道,无法实现自己追求卓越的雄心壮志,因此拒绝了这个任命。与此同时,辛弃疾刚刚调任为荆湖北路转运使。

在范如山的寿宴上,辛弃疾写下了这首词,以劝导他接受这个职务。这首词可能是在庆祝范如山的寿辰时写的,辛弃疾借此机会表达了自己对范如山的敬佩和鼓励。他希望范如山能够放下个人的野心和追求,接受眼前的机会,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这首词可能是辛弃疾对范如山的劝告和启发,希望他能够明白,即使是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职位,也有可能成就非凡的事业。

这篇创作背景展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于官职和地位的重视,以及个人追求和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辛弃疾通过这首词,试图启发范如山放下个人的野心,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着想。这也反映了辛弃疾对于忠诚和奉献精神的推崇,以及他对于人才的重视和鼓励。整个创作背景呈现了一个关于个人追求和社会责任的故事,以及对于人生选择和价值观的思考。 《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晦的开篇,实际上是在暗示范如山应该效仿范增和范蠡的聪明才智,为国家做出贡献。

接下来的几句“君王三百州,一片都无忧”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疆土的关切和忧虑,希望范如山能够为收复失地而努力奋斗。同时,也暗示了范如山的才干和能力,他有能力去泸溪施展才华,为国家建功立业。

词的下片则更加直接地表达了作者的劝诫和期望。作者用“万里功名莫放休”这句话,再次强调了范如山应该以国家事业为重,不要放弃追求功名。他应该时刻挂念着君王和三百州的安危,努力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整首词以劝诫和激励为主题,通过对范如山的赞美和对国家疆土的关切,表达了作者对范如山的期望和对国家复兴的渴望。同时,通过运用典故和隐晦的表达方式,增加了词的艺术性和深度。整首词既是对范如山的赞美和鼓励,也是对国家复兴的呼唤和期待。 《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辛弃疾的照片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原名坦夫,后改名幼安,又有别号稼轩,是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在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回到南宋。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职位。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战守之策。他的词作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进行了谴责。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描写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时执政者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后来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巨星。

猜您喜欢

稼说送张琥

宋代 苏轼

曷(盍)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
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全;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
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
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铚 、耰、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
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
此岂能复有美稼哉?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
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之长也。
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
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
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
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
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寄滁州欧阳永叔

宋代 梅尧臣

昔读韦公集,固多滁州词。
烂熳写风土,下上穷幽奇。
君今得此郡,名与前人驰。
君才比江海,浩浩观无涯。
下笔犹高帆,十幅美满吹。
一举一千里,只在顷刻时。
寻常行舟舻,傍岸撑牵疲。
有才苟如此,但恨不勇为。
仲尼著春秋,贬骨常苦笞。
后世各有史,善恶亦不遗。
君能切体类,镜照嫫与施。
直辞鬼胆惧,微文奸魄悲。
不书儿女书,不作风月诗。
唯存先王法,好丑无使疑。
安求一时誉,当期千载知。
此外有甘脆,可以奉亲慈。
山蔬采笋蕨,野膳猎麏麋。
鲈脍古来美,枭炙今且推。
夏果亦琐细,一一旧颇窥。
圆尖剥水实,青红摘林枝。
又足供宴乐,聊与子所宜。
慎勿思北来,我言非狂痴。
洗虑当以净,洗垢当以脂。
此语同饮食,远寄入君脾。

重赠卢谌

魏晋 刘琨

握中有悬璧,本自荆山璆。
惟彼太公望,昔在渭滨叟。
邓生何感激,千里来相求。
白登幸曲逆,鸿门赖留侯。
重耳任五贤,小白相射钩。
苟能隆二伯,安问党与雠?
中夜抚枕叹,想与数子游。
吾衰久矣夫,何其不梦周?
谁云圣达节,知命故不忧。
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
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
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
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
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辀。
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