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刘备的英雄气概真可谓顶天立地,经历千秋万代威风凛凛至今依然。
创立基业与吴魏三分天下成鼎足,恢复五铢钱币志在振兴汉室。
等到丞相葛亮的帮助开创了国基,可惜生个儿子不像其父贤明。
最凄惨的还是那蜀宫中的歌伎,在魏宫歌舞刘禅也毫无羞情。
注释:
诗题下原有注:“汉末谣,黄牛白腹,五铢当复。”
天下英雄:一作“天地英雄”。《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曹操曾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势分”句:指刘备创立蜀汉,与魏、吴三分天下。
五铢钱:汉武帝时的货币。此代指刘汉帝业。“业复”句:王莽代汉时,曾废五铢钱,至光武帝时,又从马援奏重铸,天下称便。这里以光武帝恢复五铢钱,比喻刘备想复兴汉室。
相:此指诸葛亮。
不象贤:此言刘备之子刘禅不肖,不能守业。
“凄凉”两句:刘禅降魏后,东迁洛阳,被命为安乐县公。魏太尉司马昭在宴会中使蜀国的女乐表演歌舞,旁人见了都为刘禅感慨,独刘禅“喜笑自若”,乐不思蜀(《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裴注引《汉晋春秋》)。妓:女乐,实际也是俘虏。
《蜀先主庙》译文及注释详情»
刘备,即蜀汉昭烈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三国时期建立了蜀汉政权,被尊称为蜀先主。蜀先主庙位于夔州,夔州是现在重庆奉节县东部的一个地方。刘禹锡是唐代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公元821年至824年期间担任夔州刺史。据推测,刘禹锡在此期间创作了这首诗。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夔州。夔州是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的地方,位于长江上游,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刘备在建立蜀汉政权的过程中,曾经多次征战,夔州是他的重要据点之一。因此,刘备在夔州建立了蜀先主庙,以示对这个地方的重视和感激。
刘禹锡作为夔州的刺史,负责管理和治理这个地方。他在夔州任职期间,亲身体验了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他对刘备的事迹和蜀先主庙的存在有着深刻的了解。因此,他在此期间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对刘备的敬仰和对蜀先主庙的赞美。
这首诗通过描绘蜀先主庙的壮丽景象和刘备的英勇事迹,展现了刘禹锡对刘备的崇敬之情。诗中描述了蜀先主庙位于夔州白帝山上的壮丽景色,以及庙内供奉的刘备雄姿英发的雕像。诗中还提到了刘备在建立蜀汉政权过程中的艰辛和英勇,以及他对夔州的深情厚意。
这首诗以其雄浑的气势和深情的表达,成为了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展现了刘备的伟大形象,也表达了刘禹锡对刘备的崇敬和对夔州的热爱。同时,这首诗也成为了夔州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人传颂和赞美刘备的事迹做出了贡献。
《蜀先主庙》创作背景详情»
的“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之句,形象地描绘了刘备的雄心壮志和辉煌业绩。
颈联则转折了诗意,写刘备功业未成、嗣子不肖而叹息:“嗟余听典籍,困学思初仙。”诗人以自己的身份,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刘备后继无人的遗憾和失望。其中“典籍”指的是古代经典文献,诗人通过学习古代典籍,思考先贤的智慧,来反思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初仙”则是指刘备的嗣子刘禅,他被诗人称为“初仙”,暗示他的无能和庸碌。整个联句以“嗟余”开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叹之情。
尾联则以“后主亡国”作为结尾,表达了对蜀汉亡国的感叹:“犹能制世敌,岂是身世偏。”诗人通过对蜀汉亡国的总结,暗示了历史的教训。他认为,蜀汉亡国不是因为刘备的能力不足,而是因为身世的偏差和时势的不利。这一联以“犹能”开头,表达了对刘备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整首诗的措词精警凝炼,对仗警辟工整,体现了刘禹锡的才华和修养。诗人通过对刘备的赞扬和叹息,展现了他对英雄气概和历史教训的思考。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意境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成为了一首传世之作。
刘禹锡(772-842)是中国唐朝时期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出生于彭城(今徐州),是汉族人,祖籍洛阳。他自称是汉中山靖王的后裔。刘禹锡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刘禹锡是唐代中晚期著名的诗人,被称为“诗豪”。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他的诗作以婉约派为主,风格清新自然,表达了对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在政治上,刘禹锡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然而,他参与的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的历史学家和收藏家周新国先生的考证,刘禹锡在被贬期间写了著名的诗作《汉寿城春望》。
关于刘禹锡的生平和思想,还有许多其他的资料和作品可以进一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