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春漏促》原文赏析

  • jīn
    mén
    ·
    chūn
    lòu
  • [
    táng
    dài
    ]
    weí
    zhuāng
  • chūn
    lòu
    jīn
    jìn
    àn
    tiǎo
    cán
    zhú
    lián
    qián
    fēng
    hàn
    zhú
    mèng
    hún
    xiāng
    duàn
  • yǒu
    jiāo
    rǎo
    xiù
    píng
    宿
    xián
    bào
    pa
    xún
    jiù
    yuǎn
    shān
    meí
    dài
    绿

原文: 春漏促,金烬暗挑残烛。一夜帘前风撼竹,梦魂相断续。
有个娇娆如玉,夜夜绣屏孤宿,闲抱琵琶寻旧曲,远山眉黛绿。


相关标签:女子孤独谒金门

译文及注释

译文:在春夜里,滴漏声急促,灯烛即将熄灭,一次又一次地点燃残烛。整个夜晚,屋外的春风摇撼着翠竹,扰乱着人的梦魂,断断续续。在闺房中,有一位娇媚如玉的美人,夜夜空守绣屏,孤枕独眠。在无聊的时候,她抱起琵琶弹奏起旧曲,她的眉黛像翠绿的远山一样。

注释:谒(yè)金门:唐代教坊曲名,用作词调首次见于此。这个调子还被称为《出塞》、《空相忆》、《花自落》、《垂杨碧》、《春早湖山》等。

春漏促:春夜滴漏声急促。漏促,计时的滴漏声急促。

金烬(jìn):灯烛燃尽后的余灰,金花烛的余烬。金,在这里指金花烛,即雕镂金花的蜡烛。烬,燃烧之后的残余物。

娇娆:形容美丽妩媚。在这里指代美女。也有写作“娇饶”。

寻旧曲:寻找往日与情人共赏的曲调。

“远山”句:指眉黛像远山一样翠绿。 《谒金门·春漏促》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词人韦庄在入蜀后创作的一首词。背景中提到,韦庄有一个容貌美丽、文化修养很高的宠姬,但她被蜀主王建强行夺走。韦庄与这位爱姬之间有着长时间的相互爱慕,与一般的嫖客买春买醉或士大夫的妻妾关系不同。因此,这首词很可能是描写这位爱姬的。 《谒金门·春漏促》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分析了一首描写女子香闺寂寞之情的词。词的上片通过女主人公的感受表达了她春宵不眠的心情。夜深了,她无法入睡,感到特别寂静,漏壶的滴声特别响亮。词中的“促”字表达了女主人公的不安和烦躁。词中的“金烬”句揭示了她长夜不眠的行动,她不停地调整灯光,直到烛尽灯残。她的行动是无聊的,情绪是纷乱的。下片点出了女主人公的状态和表情。词中的“有个”二句描述了一个典型的人物,而“娇娆”一词则借代了女主人公的美丽。然而,这样美丽的人却每夜孤宿。一个“孤”字凝结了女主人公复杂的心绪。词中的“闲抱”句是上片行动的延续,进一步描绘了她的凄凉。她曾经可能是高兴地弹奏琵琶,但现在只是无聊地抱起旧日的琵琶。词中的“寻旧曲”表达了她对过去欢乐时刻的回忆,希望通过回忆来冲淡眼下的孤独与凄凉,但回忆也无法解脱她的困境,只能增加她的孤苦。最后一句以貌写情,描绘了女主人公愁容和怨态。整首词通过借物写情,由物及人,描写逐渐深入,情景交融,行神皆备,最终渲染出女子强烈的孤怨之情。 《谒金门·春漏促》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韦庄的照片
韦庄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是晚唐时期的诗人、词人,出生于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他是汉族,是文昌右相韦待价的七世孙,也是苏州刺史韦应物的四世孙。

韦庄与温庭筠一起被称为“花间派”代表作家,他们的作品风格相似,因此也被合称为“温韦”。韦庄擅长写诗,他的长诗《秦妇吟》以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为题材,在当时非常有名气,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一起被称为“乐府三绝”。

韦庄的诗集《浣花集》共有十卷,后来还有人将他的词作辑录为《浣花词》。《全唐诗》收录了他的诗作共三百一十六首。

关于韦庄的出生和死亡年份,具体的资料并不确定,只能大致推测。

猜您喜欢

关河道中

唐代 韦庄

槐陌蝉声柳市风,驿楼高倚夕阳东。
往来千里路长在,聚散十年人不同。
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
平生志业匡尧舜,又拟沧浪学钓翁。

燕来

唐代 韦庄

去岁辞巢别近邻,今来空讶草堂新。
花开对语应相问,不是村中旧主人。

乞彩笺歌

唐代 韦庄

浣花溪上如花客,绿闇红藏人不识。留得溪头瑟瑟波,
泼成纸上猩猩色。手把金刀擘彩云,有时剪破秋天碧。
不使红霓段段飞,一时驱上丹霞壁。蜀客才多染不供,
卓文醉后开无力。孔雀衔来向日飞,翩翩压折黄金翼。
我有歌诗一千首,磨砻山岳罗星斗。开卷长疑雷电惊,
挥毫只怕龙蛇走。班班布在时人口,满袖松花都未有。
人间无处买烟霞,须知得自神仙手。也知价重连城璧,
一纸万金犹不惜。薛涛昨夜梦中来,殷勤劝向君边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