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服饰,即平常的服装。
感悟:领悟,明白。
大白:显露,表明。
奏:演奏,表达。
乐曲:指这首怨歌行。
悲又长:既悲伤又漫长。
共欢乐:一起欢乐。
遗忘:忘记。
《怨歌行》译文及注释详情»
在公元228年的太和二年,魏明帝巡幸长安。然而,洛阳传言皇帝已经在长安去世,而且有人传言皇帝打算立曹植为继承人。这些传闻使得明帝对曹植产生了疑忌和怀疑。曹植发现自己处境险恶,他感到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为了表达自己的决心和坚定信念,曹植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成为了他明确自己立场的方式,同时也是他对明帝的忠诚和对自己未来的期许的表达。通过这首诗,曹植希望能够打消明帝的疑虑,证明自己的忠诚和才华,以保住自己的地位和生命。这首诗也成为了曹植在政治斗争中的一次重要的表达和抗争。 《怨歌行》创作背景详情»
该诗是一首咏史政治诗,通过描写周公赤心为国,竭忠尽智辅佐周武王周成王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尽心王室、志欲为国立功却遭受打击迫害的不幸与无奈的感慨。
诗人运用历史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论点,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评论了成王所疑、周公见毁与皇灵动变之间的关系,并暗讽了曹汉集团的当政者。诗人认为成王虽然昏庸,但他能知错认错,与曹汉集团的当政者相比,成王更值得取悦。
在结尾部分,诗人使用了乐府歌辞中的套语,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他希望明帝不要在分手之后忘记他,这既是一种恳求,也是一种讽刺。诗人在轻松的字句中蕴涵着深沉痛楚的矛盾心理,使这首咏史政治诗充满了诗人主观的爱和怨。
整首诗的韵脚工整,前四句使用了押韵,后十二句则使用了另一种押韵方式,使整首诗的节奏感更加流畅。
通过这首诗,诗人借古人之酒杯,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和思考。他用历史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政治环境的不满和无奈。整首诗充满了诗人对于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和反思。
《怨歌行》赏析详情»
曹植(192-232),字子建,是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他是三国曹魏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也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是魏武帝曹操的儿子,同时也是魏文帝曹丕的弟弟。在他生前,他曾被封为陈王。去世后,他被追封为陈思王。因此,他也被称为陈思王曹植。
曹植以其在文学上的造诣而闻名,后人将他与曹操和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谢灵运更是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称他为“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这说明曹植在文学领域的才华非常出众。
在王士祯的论述中,他认为在汉魏以来的两千年间,只有曹植、李白和苏轼这三位诗人可以被称为“仙才”。这也再次证明了曹植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于曹植的出生和死亡,他出生于192年,去世于232年。他的谥号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