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夜晚,天空中微弱的月光,江上孤独的小船,两岸是黑暗的枫林。演奏者是一位流浪的音乐家,他把流浪和思乡之苦倾注在筝乐中,那低沉而压抑的筝乐更加加重了客人的乡愁。
就像是飘洒不停的秋雨,弥漫在山岭之上。突然,筝弦断了,音乐家思念之极,悲伤之极,以至于忘情忘形;低头望去,弦断之处,泪水已经湿透了衣衫。
注释:
流人:流落江湖的音乐家。
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于乐府商调曲。
分付:即发付,安排。
《听流人水调子》译文及注释详情»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在晚年被贬到湖南黔阳。在他赴黔阳的途中,他遇到了一个流浪艺人,这个艺人正在弹奏一首叫做《水调歌头》的筝曲。王昌龄被这首曲子所吸引,他深深地感受到了这首曲子所传达的凄清和幽暗的情感。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就是王昌龄在贬谪途中的心境。贬谪是一种被贬低和排斥的处境,王昌龄在这个时候感到了孤独和无助。而流浪艺人是一个象征,他们也是被社会所边缘化的人群,他们没有固定的家庭和工作,他们只能靠着自己的才艺来生活。王昌龄通过观察和倾听这个流浪艺人,他能够感受到自己和这个艺人之间的共鸣。
《水调歌头》是一首非常有名的曲子,它以其悲伤和忧郁的旋律而闻名。这首曲子传达了流浪艺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它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不公。王昌龄通过听这首曲子,他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处境,他能够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忧伤。
这首诗通过描写王昌龄听流浪艺人弹奏《水调歌头》的情景,表达了他在贬谪途中的凄清和幽暗的心境。这首诗以流浪艺人和他的曲子为象征,通过这个象征来表达王昌龄自己的心情。这首诗既是对流浪艺人的赞美,也是对自己的自省和思考。它让人们感受到了王昌龄在贬谪途中的孤独和无助,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痛苦和无奈的思考。
《听流人水调子》创作背景详情»
成了这种幻景。“岭色”与“鸣筝”相呼应,使诗句更加丰富多彩。
接下来的两句,写的是筝曲的音响效果。“声声慢”、“曲终人不见”,都是在描绘筝曲的悠扬、凄美之音。这里的“声声慢”是指筝曲的节奏缓慢,音调柔和,给人一种悠远的感觉。而“曲终人不见”则是在强调筝曲的凄美,音乐的余音绕梁,久久不绝,仿佛人已经离去,只剩下音乐在空中回荡。
最后两句,写的是听者的心境。“欲寄彩笺兼尺素”,表达了听者内心的愿望,希望能够通过彩笺和尺素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而“山长水远知何处”,则是在表达听者的孤寂和迷茫之感。山长水远,不知道自己的思念能够传达到何方。
整首诗以写景入手,通过描绘江上的孤舟、微月和枫林,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然后转入描写筝曲,通过音乐的表达,将听者的愁情与江上的景色相融合。最后以听者的心境作为结尾,表达了迁客的孤寂和思念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共鸣。
《听流人水调子》赏析详情»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早年贫贱,困于农耕,直到年近不惑时才中进士。他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又中博学宏辞,被授予汜水尉的职位,但因为一些事情被贬到岭南。他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情深厚。开元末年,他回到长安,改授江宁丞的职位。然而,他被人诬陷而被贬为龙标尉。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被刺史闾丘所杀。王昌龄的诗以七绝为主,尤其以他在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的边塞诗最为著名。他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也有人称他为“诗家天子王江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