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秋风夜渡河》原文赏析

  • sài
    xià
    ·
    qiū
    fēng
  • [
    táng
    dài
    ]
    wáng
    chāng
    líng
  • qiū
    fēng
    chuī
    què
    yàn
    mén
    sāng
  • yáo
    jiàn
    liè
    beì
    宿
    yán
    shuāng
  • dào
    fēn
    bīng
    jūn
    bǎi
    zhàn
    chǎng
  • gōng
    duō
    fān
    xià
    shì
    dàn
    xīn
    shāng

原文: 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
遥见胡地猎,鞴马宿严霜。
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
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相关标签:乐府边塞战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风在夜晚暗暗吹过边塞的河流,吹过雁门的桑田,边地一片萧瑟。远远地能够看见胡地有人在打猎,虽说还不是秋天,边塞却已经十分寒冷,战士们只能在严霜中风餐露宿。在战场上,兵士们被分成五道作战,孤军奋战,身经百战。战士们虽然英勇,结果功劳多的反而会被下狱,想起这,真是让战士们伤心啊。

注释:
雁门: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为古塞,地势雄险。
鞴(bèi)马:谓装备坐骑,不卸鞍鞯鞴。鞴,用革制成,射箭的时候用来束衣袖。

补充:
边塞(biān sài):指边境地区,特指边境的要塞或关隘。
河流(hé liú):指水流较大的河道。
桑田(sāng tián):指河流冲刷形成的平坦河谷地带。
萧瑟(xiāo sè):形容景象凄凉、寂寥。
胡地(hú dì):指北方民族的地区。
风餐露宿(fēng cān lù sù):形容在户外无固定住所,吃风宿露。
孤军奋战(gū jūn fèn zhàn):指一个部队独自奋战,没有其他支援。
功劳(gōng láo):指在战斗中表现出的成绩或贡献。
下狱(xià yù):指被关押在监狱中。 《塞下曲·秋风夜渡河》译文及注释详情»

简析

这段内容简析了一首诗歌的主旨和作者的态度。诗歌主旨表达了反对战争的意思,但作者在主观上并没有直接表达反战的观点。相反,作者通过对战场荒凉凄惨景象的描写,间接流露出了他对战争的悲伤和不满情绪。这种方式使诗歌更加含蓄和隐晦,让读者通过对景象的感受和思考来理解作者的反战情感。 《塞下曲·秋风夜渡河》简析详情»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照片
王昌龄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早年贫贱,困于农耕,直到年近不惑时才中进士。他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又中博学宏辞,被授予汜水尉的职位,但因为一些事情被贬到岭南。他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情深厚。开元末年,他回到长安,改授江宁丞的职位。然而,他被人诬陷而被贬为龙标尉。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被刺史闾丘所杀。王昌龄的诗以七绝为主,尤其以他在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的边塞诗最为著名。他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也有人称他为“诗家天子王江宁”)。

猜您喜欢

九日登高

唐代 王昌龄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雨歇亭皋仙菊润,
霜飞天苑御梨秋。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谩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西江寄越弟

唐代 王昌龄

南浦逢君岭外还,沅溪更远洞庭山。
尧时恩泽如春雨,梦里相逢同入关。

巴陵送李十二

唐代 王昌龄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行路难

唐代 王昌龄

双丝作绠系银瓶,百尺寒泉辘轳上。悬丝一绝不可望,
似妾倾心在君掌。人生意气好迁捐,只重狂花不重贤。
宴罢调筝奏离鹤,回娇转盼泣君前。君不见,眼前事,
岂保须臾心勿异。西山日下雨足稀,侧有浮云无所寄。
但愿莫忘前者言,锉骨黄尘亦无愧。行路难,劝君酒,
莫辞烦,美酒千钟犹可尽,心中片愧何可论。
一闻汉主思故剑,使妾长嗟万古魂。

题僧房

唐代 王昌龄

棕榈花满院,苔藓入闲房。
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