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早上登上百丈峰,远眺那燕支山道。
在高山上,汉军遗留下来的堡垒高耸入云天;胡人的天空广阔苍茫。
遥想当年霍将军,连年在此征讨匈奴。
匈奴最终没有被灭绝,这孤寒的高山空自承受着这些纷乱的事实。
如今只见大雁高飞而过,此情此景更令人感慨伤怀。
晋武帝轻忽继承人的培养和选拔之事,没有废除惠帝;惠帝登基后,晋朝终于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中原地区豺狼当道,胡人常常南下入侵。
全国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胡人们妄自称尊。
现在白庭地区还冲着青阳门的方向。
名利之场的事是不值得去追问的,且看那晋朝的君臣,无非都与草根同朽罢了。
注释:
百丈峰:山名,在今甘肃武威。
燕支:山名,亦名焉支山,古时在匈奴境内,位于今甘肃山丹东。唐李白《王昭君》诗之一:“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王琦注引《元和郡县志》:“燕支山,一名删丹山,在丹州删丹县南五十里。东西百馀里,南北二十里,水草茂美,与祁连同。”
汉垒:汉军营垒。
青冥:形容青苍幽远。指青天。《楚辞·九章·悲回风》:“据青冥而摅虹兮,遂倏忽而扪天。”王逸注:“上至玄冥,舒光耀也。所至高眇不可逮也。”
胡天:指胡人地域的天空;亦泛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霍将军:指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霍去病。
此:一作“北”。
匈奴: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此代指唐时突厥等北方民族。
草草:骚扰不安的样子。
唯见:一作“唯有”。
晋武轻后事:晋武,即晋武帝司马炎。
惠皇:晋惠帝司马衷,司马炎之子。他即位后,贾后乱政,导致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之祸。
瀍(chán)洛:瀍水和洛水的并称。洛阳为东周、东汉、魏、晋等朝都城(今河南省洛阳市,地处瀍水两岸、洛水之北)。故多以二水连称谓其。
《登百丈峰二首》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登百丈峰二首》的时间和地点。据介绍,这首诗是在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至十二载(753年)期间创作的。在天宝十一载的秋冬季节,高适经人介绍进入陇右和河西两节度使哥舒翰的幕府,担任掌书记的职务。高适先到达了武威,然后前往陇右节度使管辖的临洮。这组诗是在高适在武威期间创作的。 《登百丈峰二首》创作背景详情»
展现了深刻的思考和疑虑。诗人通过描写登上百丈峰所见的景象,引发了对边塞战争的回忆和对其意义的思考。诗人回忆起昔日的战争,对霍去病的功勋感慨良多,但也感叹战争的徒劳和边塞问题的无解。面对自然界的从容和亘古不变,诗人感到困惑和悲哀,无法摆脱功利心态的束缚,陷入徘徊和思索之中。诗人对边疆事务的敏感和对纷扰的感慨,使得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 《登百丈峰二首》鉴赏详情»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出生于渤海蓨(今河北景县),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他是唐代大臣、诗人高侃的孙子。高适曾担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并被封为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他于永泰元年正月因病去世,追赠礼部尚书,并被谥号为“忠”。
作为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为“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一起被称为“边塞四诗人”。他的诗歌笔力雄健,气势奔放,充满了盛唐时期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他的文集共有二十卷。
高适的诗歌作品以描绘边塞风光和边塞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边塞壮丽景色和边塞人民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边塞的艰苦和战乱。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高适的代表作品包括《别董大》、《别李副使》、《塞下曲》等。这些作品以其雄浑豪放的气势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后世的诗人,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高适是一位杰出的唐代边塞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边塞生活的热爱和对时代精神的追求,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