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难以抑制的诗兴从早到晚把我纠缠,只好围绕着篱笆散步或倚在石头上独自低吟。
笔端蕴涵着智慧对着秋菊临摹,口齿中含着对秋菊的芳香对着月亮吟咏。
满纸书写的都是自己的愁怨,谁能透过片言只语理解自己内心的情愫呢?
自从陶潜写了咏菊以后秋菊的高尚品格一直被人称道。
注释:
无赖:无聊赖,无法可想。诗魔:佛教把人们有所欲求的念头都说成是魔,宣扬修心养性用以降魔。所以,白居易的《闲吟》诗说:“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唯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闲吟。”后遂以诗魔来说诗歌创作冲动所带来的不得安宁的心情。昏晓侵:从早到晚地侵扰。
欹:这里通作“倚”。沉音:心里默默地在念。
毫端:笔端。蕴秀:藏着灵秀。“毫端蕴秀”是心头蕴秀的修辞说法。临霜写:对菊吟咏的修辞说法。临,即临摹、临帖之“临”。霜,非指白纸,乃指代菊,前已屡见。写,描绘。这里说吟咏。
口齿噙香:噙,含着。香,修辞上兼因菊、人和诗句三者而言。
素怨:即秋怨,与下句“秋心”成互文。秋叫“素秋”。“素”在这里不作平素解,却兼有贞白、高洁的含义。“素怨”、“秋心”皆借菊的孤傲抒自己的情怀。
一从:自从。陶令: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字符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曾做过八十多天彭泽县令,所以称陶令。他喜欢菊,诗文中常写到。评章:鉴赏,议论。亦借说吟咏,如:评章风月。
高风:高尚的品格。在这里并指陶与菊。自陶潜后,历来文人咏菊,或以“隐逸”为比,或以“君子”相称,或赞其不畏风霜,或叹其孤高自芳,而且总要提到陶渊明。
《咏菊》译文及注释详情»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曹雪芹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塑造了一幅瑰丽而悲壮的贾府世界。在小说的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曹雪芹将《咏菊》这首诗写入其中,为故事增添了一抹诗意的色彩。
这一回中,贾府正处于最鼎盛的时期,表面上一片繁华。林黛玉被要求选取三道诗题,分别是《咏菊》、《问菊》和《菊梦》。这三道诗题都与菊花有关,菊花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深厚的意义,象征着坚贞不屈和高洁的品质。
曹雪芹借用了李纨公评《咏菊》的方式,通过林黛玉的选题和李纨的评价,表达了自己对贾府繁华背后虚幻和脆弱的思考。菊花作为贾府繁华的象征,也暗示着其中的虚幻和脆弱。贾府的繁华只是表面的,实际上却隐藏着许多内部的矛盾和问题。林黛玉选取的三道诗题,也可以看作是她对贾府虚幻繁华的一种反思和质疑。
通过《咏菊》这首诗,曹雪芹以诗意的方式揭示了贾府繁华的虚幻和脆弱。菊花在诗中被描绘成坚强而高洁的形象,与贾府的繁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贾府繁华的虚幻和脆弱,以及其中隐藏的悲剧因素。
通过这一创作背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巧妙地运用了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贾府繁华的思考和质疑。他通过菊花这一象征物,揭示了贾府繁华的虚幻和脆弱,以及其中隐藏的悲剧因素。这一创作背景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贾府的命运和曹雪芹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咏菊》创作背景详情»
湘妃子的创作状态,使得她在创作过程中完全沉浸其中,忘我地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去。她的心境如此专注,以至于她感觉到时间的流逝都变得模糊不清,早晚的界限也变得模糊不清。这种创作状态使得她的诗歌充满了激情和灵感,给人一种神秘而又强烈的感觉。
接下来的两句“独坐闺房无所依,绕篱欹石自沉吟。”进一步展现了潇湘妃子在创作时的孤独和专注。她独自坐在闺房中,没有任何外界的干扰,只有她自己和她的思绪。她没有任何依靠,只能依靠自己的内心和创作的灵感。她绕过篱笆,靠在山石上,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低声吟唱。这种形象描绘出了一个孤独而又专注的诗人形象,给人一种深深的共鸣和感动。
接下来的两句“疑是神仙附体身,不知昼夜自沉沦。”更加强调了潇湘妃子在创作时的超凡脱俗。她的创作状态如同神仙附体一般,超越了尘世的束缚,进入了一个超然的境界。她完全沉浸在创作中,对于时间的流逝已经没有了概念,不知道是白天还是黑夜,只知道自己在创作的世界中沉沦。这种形象描绘出了一个超凡脱俗的诗人形象,给人一种神秘而又令人敬畏的感觉。
整首诗通过描绘潇湘妃子在创作时的心境和状态,展现了一个诗人在创作时的专注和投入。诗人通过自己的创作,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诗歌中,创造出了一首充满激情和灵感的诗作。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创作经验和艺术形象,还给人一种神秘而又强烈的感觉,使人对诗歌的力量和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咏菊》赏析详情»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他的名字是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关于他的祖籍存在争议,有说法认为他的祖籍是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
曹雪芹出生于江宁(今南京),他出身于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也有说法是曹頫之子)。
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曹雪芹的幼子夭折,这使他陷入了过度的忧伤和悲痛之中,导致他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为贫病无医,曹雪芹去世。关于他逝世的年份还有其他说法,有人认为是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或甲申(1764年)初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