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嫩绿的竹子有一半还包着笋壳,新长的枝梢刚伸出墙外。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下来。竹影移过酒樽也觉得清凉。
竹经雨洗显得秀丽而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淡淡的清香。只要不被摧残,一定可以看到它长到拂云之高。
注释: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
含箨(tuò):包有笋壳。箨:笋壳
书帙(zhì):书套。帙:包书的布套。
《严郑公宅同咏竹》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杜甫赴好友严武家宴饮时的情景。严武是杜甫的好友,他的字是季鹰,是华州华阴人。尽管严武是个武夫,但他也擅长写诗,全唐诗中有六首是他的作品。严武性格豪爽,读书并不追求深入理解。在至德年间,他历任剑南节度使和成都尹。由于他在破吐蕃的战功,他被提升为检校吏部尚书,并封为郑国公。在严武镇守剑南期间,杜甫因为避乱而前往依靠他。 《严郑公宅同咏竹》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是杜甫在赴好友严武家宴饮时所写的应答之作。严武是杜甫的好友,他是华州华阴人,虽然是武夫,但也能写诗,全唐诗中有六首他的作品。严武性格豪爽,读书不太注重深入理解。他在八岁时因为父亲不回答母亲的问题,就亲手杀死了父亲的妾室英。他的父亲多次禁止他练武。后来他因为荫补的关系调到太原府当参军,后来又升迁为殿中侍御史。玄宗入蜀后,他被擢升为谏议大夫。至德年间,他历任剑南节度使和成都尹。因为他在破吐蕃战役中立下了功勋,他被晋升为检校吏部尚书,封为郑国公。他与杜甫是最好的朋友,当杜甫因为避乱而去依靠他时,他镇守剑南。
整首诗清新雅致,风格与杜甫一贯的诗风有所不同。首先,“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描写了新发的竹子,用“半含”和“才出”生动地表现了春笋蓬勃生长的过程。竹子的生长是看不见的,但作者通过运用动词“含”和“出”将竹子的生长过程描绘得栩栩如生。
接下来,“色侵书帙晚”,竹子的绿色映照在书卷上,仿佛天色暗了下来,“阴过酒樽凉”。竹影摇曳,竹色青葱,晃动的竹影掠过酒器,使其更加清凉。这两句选取了竹子的“色”给人的感受,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竹荫之中,品味着清凉的美酒。
接着,“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细细的春雨将竹子洗得干净无尘,微风送来缕缕竹子的清香。这两句继续从视觉和嗅觉上感受竹子。
最后,“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尾联中,作者展开了想象,仿佛看到高高的竹子已经伸入云端,轻轻地拂动着。这表达了竹子的高洁和自由。
整首诗是一首应答之作,自然少不了对主人的赞颂。通过竹子来赞美严郑公高尚的情操。虽然杜甫比严武小十四岁,严武也是一个有好有坏的人物,但是作者在后半生长期依赖严武的帮助,所以他的言辞更加谦恭。不过这首诗也值得称道,特别是“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和“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这四句,后人将它们单独辑录在一起,成为了一首优美的咏竹之作。
《严郑公宅同咏竹》赏析详情»
杜甫的《严郑公宅同咏竹》是一首以竹为主题的诗歌,通过描写竹的形态和品性,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诗的开篇,杜甫写道:“竹新嫩包笋壳,枝梢才伸出墙头。”这里描绘了竹的新鲜和生机勃勃的特点。竹的一半还包着笋壳,枝梢刚刚伸出墙头,这些简短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新竹”的形态。
接着,诗人通过颔联突出了竹的“色”和“阴”,转换了描写的角度。他用视觉和嗅觉来描写竹。窗外的翠绿色似乎渗透到室内的书帙中,竹影逐渐扩大,富有动感。而书和酒相伴,更加惬意。竹的可爱之态跃然纸上。
陆游也写过竹,他写道:“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这与杜甫的描写异曲同工。如果说前两联是从视觉的角度描写竹,那么颈联则从嗅觉的角度描摹了竹的清香。经过雨水的洗涤,绿竹更加秀丽洁净。微风吹过,带来竹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身处这样的环境,真有忘记饥饿、忘记忧愁的感觉。
以上三联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了竹的品性,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最后一联,诗人呼吁人们要真心爱护竹,不要随意砍伐,摧残可爱的新竹。只有这样,竹才能自然生长到拂云之高。
竹在这首诗中不仅是一种自然的存在,更象征着人格。诗人通过反复描写竹的可爱,表达了尊重天性,顺应物性之自然的思想。他呼吁统治者要呵护人才,不要随意摧残人才。同时,他以竹自喻,期待朝廷能提携自己,使自己能为治国平天下贡献绵薄之力。
这首诗以托物言志的方式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竹的形态和品性。诗人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和期待。这首诗值得我们认真品味。
《严郑公宅同咏竹》赏析二详情»
杜甫(712-770)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他的字是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他出生在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汉族。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约有1400余首被保留了下来。他的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杜甫曾居住在成都。后世为了纪念他,在成都建立了杜甫草堂。杜甫的诗歌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包括政治、社会、自然和人生等方面。他的作品中也包含了对自己个人经历和情感的表达。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广为传诵,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广泛阅读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