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吴人生长在湖山深曲处,呼吸着湖光饮的是青山翠绿。
不用说超然世外的隐士,连奴仆女贩都清如冰玉。
林先生并不是隔绝凡尘的人,天生就神清骨冷资质脱俗。
我不认识林先生却曾经梦见,目光清炯照人犹如明烛。
遗留的诗篇和墨迹处处都有,环绕着西湖总也看不足。
诗歌像孟郊但没有寒苦格调,书法似李建中笔力瘦硬刚拙。
平生高尚的风节无人能继,临终时精微的言语还值得记录。
自己说没有写过封禅书一类的东西,难道他还肯把叹老嗟悲的诗句写出?
我笑江南人并不好事,倒喜欢建造祠堂依傍着修竹。
不然就该让林先生的像配水仙王,将一盏寒泉一支秋菊向他献上。
注释:
⑴林逋:宋代钱塘人,初游历江淮,后结庐西湖孤山,隐居不仕。
⑵吴侬:吴语自称或称人为“侬”,此泛指江南人。曲,一作“麓”。
⑶渌(lù):水清。
⑷隐君子:隐居逃避尘世的人。
⑸佣儿:一作“佣奴”。贩妇:女商贩。
⑹可是:岂是。
⑺神清:谓心神清朗。
⑻了然:谓眼珠明亮。
⑼东野:指唐代诗人孟郊。
⑽西台:指宋书法家李建中,字得中,蜀人,善真行书,曾掌西京(洛阳)留司御史台,故称李西台或李留台。
⑾微言:精微的言论。
⑿白头曲:《西京杂记》云:“相如将聘茂陵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此处白头曲借指伤老嗟卑的诗歌。
⒀水仙王: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⒁荐:遇时节供时物而祭。
《书林逋诗后》译文及注释详情»
林逋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作以其清新自然、豪放洒脱的风格而闻名。此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元丰八年(1085),也就是林逋去世后的时期。宋仁宗赐谥他为和靖先生,以表彰他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
林逋生前曾长期居住在西湖的孤山,整整二十年的时间里,他几乎没有离开过这个地方。他远离尘嚣,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他不娶妻,而是与梅花为伴,他的住处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梅花。此外,他还养了一些鹤,因此被人们称为“梅妻鹤子”。
林逋的诗作以其自然真实、情感深沉的特点而受到广泛赞赏。他的诗作常常是随手写下,没有留下任何的底稿。这种随性而为的创作方式,使得他的诗作更加贴近生活,充满了真实感和灵动感。
总之,林逋是一位独特的诗人,他的生活方式和创作风格都与众不同。他的诗作以其清新自然、豪放洒脱的风格而闻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林逋诗后》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赞美了林逋的高洁品格和才华横溢。首先,诗人通过描写林逋生长的环境,即湖山深曲处的清澄山水和高尚的人物,为林逋树立了高洁形象。接着,诗人称赞林逋是一个与世俗隔绝的人,但并非与世隔绝,而是具有清冷的气质和品格。他引用了《晋书·卫玠传》中的“神清骨冷”来形容林逋。在梦中,诗人看到了林逋的明亮的眼睛,进一步表达了对他的钦佩和仰慕。这样的描写概括了林逋为人的特点。接下来,诗人赞美了林逋的诗和书法,称赞他的诗歌中处处都有妙字,尤其是咏西湖之作更是传神。同时,诗人将林逋与唐代诗人孟郊进行比较,认为孟郊的诗可以与贾岛相比,但不及韩愈的豪放。最后,诗人指出了林逋的诗歌与书法的优点,以及贾岛诗的缺点。整首诗通过对林逋的赞美,展现了他高尚的品格和卓越的才华。 《书林逋诗后》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
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
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
古之善相天下者,自咎、夔至房、魏,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耳,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
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
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哕哕銮声。
金门未辟,玉漏犹滴,彻盖下车,于焉以息。
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
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
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
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
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
相君言焉,时君纳焉。
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
若然,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
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
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
三时告灾,上有忧也,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
私心慆慆,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屡回。
相君言焉,时君惑焉。
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
若然,则下死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棘寺小吏王某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