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
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
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
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
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珠宫。
灵何为兮水中?乘白鼋兮逐文鱼,
与女游兮河之渚,流澌纷兮将来下。
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波滔滔兮来迎,鱼鳞鳞兮媵予。
译文:我和河伯一起畅游在黄河之上,大风吹过河面上扬起层层波浪。你乘着荷叶做成的水车,以双龙为驾,螭龙套在两旁。登上黄河的发源地昆仑,向四处眺望,心情随着浩荡的黄河飞扬。但是天色已晚,忘了归去,只有河水尽处让我寤寐怀想。鱼鳞盖屋顶堂上画着蛟龙,紫贝砌城阙朱红涂满室宫。河伯啊,你为什么住在水中?乘着大白鼋鲤鱼追随身旁,和你一起游弋在河上,浩浩河水缓缓地向东流淌。你握手道别将要远行东方,我送你送到这向阳的河旁。波浪滔滔而来迎接我河伯,为我护驾的鱼儿排列成行。
注释:女(rǔ):汝,你。
九河:黄河的总名,前人说是黄河到兖州境即分九道,故称九河。
冲风:隧风,大风。
横波:聚起波浪,扬波。
骖螭(cān chī):四匹马拉车时两旁的马叫“骖”。螭,《说文解字》:“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或日无角曰螭。”据文意当指后者,那么“骖螭”即以螭为骖了。
昆仑:山名,黄河的发源地。今作昆仑。
极浦:水边尽头。
寤怀:寤寐怀想,形容思念之极。
灵:神灵,这里指河伯。
鼋(yuán):大鳖。逐:追随,跟从。
文鱼:有斑纹的鲤鱼。
渚(zhǔ):水边。《国语·越下》:“鼋龟鱼鳖之与处,而鼃(蛙)黾之与同渚。”下注:“水边亦曰渚。”这里泛指水,“渚”当为押韵。
流澌(sī):古代成语,意思就是流水。《楚辞·七谏·沉江》“赴湘沅之流澌兮”等可证。
交手:古人将分别,则相执手表示不忍分离。
美人:指河伯。
南浦:向阳的岸边。
邻邻:一本作“鳞鳞”,如鱼鳞般密集排列的样子。
媵(yìng):原指随嫁或陪嫁的人,这里指护送陪伴。
《九歌·河伯》译文及注释详情»
《九歌·河伯》的创作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河伯作为黄河之神,是受到祭祀的对象。在商周时期,河神一直是祭祀的主要对象之一。然而,在楚国早期,他们似乎只祭祀楚国境内的江汉等河流,而没有祭祀黄河。这可以从《左传·哀公六年》中的记载得知,楚昭王因为黄河不在楚国地望之内,所以不肯祭祀河伯。然而,到了战国时期,楚国的势力范围已经扩展到黄河流域的南侧,因此有学者认为楚国王室祭祀河伯已经不算违犯祭祀的规定了。
其次,根据考证,河伯与洛水女神之间可能存在着恋爱关系。洛水位于黄河之南,与楚国相近,而洛水女神正是宓妃。宓妃曾与后羿相恋,因此有后羿“射夫河伯”,“眇其左目”,河伯上告于天帝请诛后羿之事。因此,有学者认为《九歌·河伯》可能是记叙河伯与洛水女神前期相恋之事。
最后,尽管《九歌》中有一些表现人神恋爱的内容,但其主旨仍然是祭神。河神作为黄河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因此可以表现其伟大。虽然诗中没有明确显示相思的言辞,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此诗理解为主祭者随着河神对黄河的歌颂和祭祀。
《九歌·河伯》创作背景详情»
诗人表达了对河伯的景仰和敬畏之情。诗中描绘了河伯驾驭龙车游历黄河的壮丽景象,以及河伯的华美居所。诗人通过描写河伯的神奇形象和他与黄河的紧密联系,表达了对黄河的敬仰和对神秘力量的崇拜。诗人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家的向往,以及对河伯的羡慕之情。整首诗情感激昂奋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和神秘力量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九歌·河伯》赏析详情»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诗人和政治家。他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是楚国贵族出身。屈原曾担任三闾大夫和左徒的职位,负责处理内政和外交事务。
然而,公元前278年,秦国将领白起攻破了楚国的首都郢都。屈原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使他在长沙附近的汩罗江中投江自杀。据说,端午节就是他的忌日。
屈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他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被称为楚辞。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为“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结: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诗人和政治家。他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担任过三闾大夫和左徒的职位。然而,楚国在公元前278年被秦国攻破,屈原因忧国忧民而在长沙附近的汩罗江中自杀。他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创造了楚辞这一独特的诗歌体裁,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