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晏列传》原文赏析

  • guǎn
    yàn
    liè
    zhuàn
  • [
    liǎng
    hàn
    ]
    qiān
  • guǎn
    zhòng
    zhě
    yǐng
    shàng
    rén
    shào
    shí
    cháng
    bào
    shū
    yóu
    bào
    shū
    zhī
    xián
    guǎn
    zhòng
    pín
    kùn
    cháng
    bào
    shū
    bào
    shū
    zhōng
    shàn
    zhī
    weí
    yán
    ér
    bào
    shū
    shì
    gōng
    xiǎo
    bái
    guǎn
    zhòng
    shì
    gōng
    jiū
    xiǎo
    bái
    weí
    huán
    gōng
    gōng
    jiū
    guǎn
    zhòng
    qiú
    yān
    bào
    shū
    suì
    jìn
    guǎn
    zhòng
    guǎn
    zhòng
    yòng
    rèn
    zhèng
    huán
    gōng
    jiǔ
    zhū
    hóu
    kuāng
    tiān
    xià
    guǎn
    zhòng
    zhī
    móu
    guǎn
    zhòng
    yuē
    shǐ
    kùn
    shí
    cháng
    bào
    shū
    jiǎ
    fēn
    cái
    duō
    bào
    shū
    weí
    tān
    zhī
    pín
    cháng
    weí
    bào
    shū
    móu
    shì
    ér
    gēng
    qióng
    kùn
    bào
    shū
    weí
    zhī
    shí
    yǒu
    cháng
    sān
    shì
    sān
    jiàn
    zhú
    jūn
    bào
    shū
    weí
    xiào
    zhī
    shí
    cháng
    sān
    zhàn
    sān
    zǒu
    bào
    shū
    qiè
    zhī
    yǒu
    lǎo
    gōng
    jiū
    bài
    zhào
    zhī
    yōu
    qiú
    shòu
    bào
    shū
    weí
    chǐ
    zhī
    xiū
    xiǎo
    jié
    ér
    chǐ
    gōng
    míng
    xiǎn
    tiān
    xià
    shēng
    zhě
    zhī
    zhě
    bào
    bào
    shū
    jìn
    guǎn
    zhòng
    shēn
    xià
    zhī
    sūn
    shì
    yǒu
    fēng
    zhě
    shí
    shì
    cháng
    weí
    míng
    tiān
    xià
    duō
    guǎn
    zhòng
    zhī
    xián
    ér
    duō
    bào
    shū
    néng
    zhī
    rén
    guǎn
    zhòng
    rèn
    zhèng
    xiāng
    zhī
    zài
    hǎi
    bīn
    tōng
    huò
    cái
    guó
    qiáng
    bīng
    tóng
    hǎo
    è
    chèng
    yuē
    cāng
    lǐn
    shí
    ér
    zhī
    jié
    shí
    ér
    zhī
    róng
    shàng
    liù
    qīn
    weí
    zhāng
    guó
    nǎi
    miè
    wáng
    xià
    lìng
    liú
    shuǐ
    zhī
    yuán
    lìng
    shùn
    mín
    xīn
    lún
    beī
    ér
    xíng
    zhī
    suǒ
    yīn
    ér
    zhī
    zhī
    suǒ
    fǒu
    yīn
    ér
    zhī
    weí
    zhèng
    shàn
    yīn
    huò
    ér
    weí
    zhuàn
    bài
    ér
    weí
    gōng
    guì
    qīng
    chóng
    shèn
    quán
    héng
    huán
    gōng
    shí
    shào
    nán
    cài
    guǎn
    zhòng
    yīn
    ér
    chǔ
    bāo
    máo
    gòng
    zhōu
    shì
    huán
    gōng
    shí
    beǐ
    zhēng
    shān
    róng
    ér
    guǎn
    zhòng
    yīn
    ér
    lìng
    yàn
    xiū
    zhào
    gōng
    zhī
    zhèng
    zhī
    huì
    huán
    gōng
    beì
    cáo
    zhī
    yuē
    guǎn
    zhòng
    yīn
    ér
    xìn
    zhī
    zhū
    hóu
    yóu
    shì
    guī
    yuē
    zhī
    zhī
    weí
    zhèng
    zhī
    bǎo
    guǎn
    zhòng
    gōng
    shì
    yǒu
    sān
    guī
    fǎn
    diàn
    rén
    weí
    chǐ
    guǎn
    zhòng
    guó
    zūn
    zhèng
    cháng
    qiáng
    zhū
    hóu
    hòu
    bǎi
    nián
    ér
    yǒu
    yàn
    yān
    yàn
    yàn
    píng
    zhòng
    yīng
    zhě
    lái
    zhī
    weí
    rén
    shì
    líng
    gōng
    zhuāng
    gōng
    jǐng
    gōng
    jié
    jiǎn
    xíng
    chóng
    xiāng
    shí
    chóng
    ròu
    qiè
    zài
    cháo
    jūn
    zhī
    weī
    yán
    zhī
    weī
    xíng
    guó
    yǒu
    dào
    shùn
    mìng
    dào
    héng
    mìng
    sān
    shì
    xiǎn
    míng
    zhū
    hóu
    yuè
    shí
    xián
    zài
    leí
    xiè
    zhōng
    yàn
    chū
    zāo
    zhī
    jiě
    zuǒ
    cān
    shú
    zhī
    zài
    guī
    xiè
    guī
    jiǔ
    zhī
    yuè
    shí
    qǐng
    jué
    yàn
    rán
    shè
    guàn
    xiè
    yuē
    yīng
    suī
    rén
    miǎn
    qiú
    jué
    zhī
    shí
    yuē
    rán
    wén
    jūn
    zhī
    ér
    xìn
    zhī
    zhě
    fāng
    zài
    leí
    xiè
    zhōng
    zhī
    gǎn
    ér
    shú
    shì
    zhī
    zhī
    ér
    zài
    leí
    xiè
    zhī
    zhōng
    yàn
    shì
    yán
    weí
    shàng
    weí
    xiāng
    chū
    zhī
    cóng
    mén
    xián
    ér
    kuī
    weí
    xiāng
    yōng
    gài
    yáng
    yáng
    shèn
    ér
    guī
    qǐng
    wèn
    yuē
    yàn
    cháng
    mǎn
    liù
    chǐ
    shēn
    xiāng
    guó
    míng
    xiǎn
    zhū
    hóu
    jīn
    zhě
    qiè
    guān
    chū
    zhì
    niàn
    shēn
    cháng
    yǒu
    xià
    zhě
    jīn
    cháng
    chǐ
    nǎi
    weí
    rén
    rán
    zhī
    weí
    qiè
    shì
    qiú
    hòu
    sǔn
    yàn
    guài
    ér
    wèn
    zhī
    shí
    duì
    yàn
    jiàn
    weí
    tài
    shǐ
    gōng
    yuē
    guǎn
    shì
    mín
    shān
    gāo
    chéng
    qīng
    chóng
    jiǔ
    yàn
    chūn
    qiū
    xiáng
    zaī
    yán
    zhī
    jiàn
    zhù
    shū
    guān
    xíng
    shì
    zhuàn
    zhì
    shū
    shì
    duō
    yǒu
    zhī
    shì
    lún
    lún
    shì
    guǎn
    zhòng
    shì
    suǒ
    weì
    xián
    chén
    rán
    xiǎo
    zhī
    weí
    zhōu
    dào
    shuaī
    weī
    huán
    gōng
    xián
    ér
    miǎn
    zhī
    zhì
    wáng
    nǎi
    chèng
    zaī
    yuē
    jiāng
    shùn
    meǐ
    kuāng
    jiù
    è
    shàng
    xià
    néng
    xiāng
    qīn
    guǎn
    zhòng
    zhī
    weì
    fāng
    yàn
    zhuāng
    gōng
    shī
    zhī
    chéng
    rán
    hòu
    suǒ
    weì
    jiàn
    weí
    yǒng
    zhě
    xié
    zhì
    jiàn
    shuō
    fàn
    jūn
    zhī
    yán
    suǒ
    weì
    jìn
    jìn
    zhōng
    tuì
    退
    guò
    zhě
    zaī
    jià
    lìng
    yàn
    ér
    zài
    suī
    weí
    zhī
    zhí
    biān
    suǒ
    xīn
    yān

原文: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晏子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缌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写人传记

译文及注释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也为他而死,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

管仲执政 《管晏列传》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主要讲述了管仲和晏婴两位大政治家的合传。作者在文中对他们采取了赞美和褒扬的态度。管仲以其善于发展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兵强的能力,以及与百姓同好恶的品质而受到赞扬。他在内政和外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辅佐桓公一匡天下,使其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晏婴则以其节俭力行、严于律己的品质而闻名于世,他在齐国三世的时间里都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尽管管仲和晏婴相隔百余年,但他们都是齐人,都是名相,都为齐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合传为一。

文章通过鲍叔和晏子知贤、荐贤和让贤的故事,探索和说明了如何对待贤才的问题。管仲曾经经商多分财利,谋事反而更糟,作官被逐,打仗逃跑。然而,鲍叔并不认为他贪、愚、不肖、怯和无耻,相反,他从囚禁中解放了管仲,并推荐给桓公,给他展示才能的机会。晏子作为国相,以石父为知己,即使他在囚禁中,也迫不及待地解放他,并给予尊重。文章还提到了一个地位卑贱的车夫,只要他知过自改,就会被提拔为大夫。司马迁极力赞美鲍叔和晏子,他慨叹自己没有遇到像他们一样能够解骖赎罪的知己。因此,他在赞语中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这实际上是本传的真正意图。

总的来说,这篇赏析主要介绍了管仲和晏婴两位大政治家的合传,赞美了他们的才能和贡献,并通过鲍叔和晏子的故事探讨了如何对待贤才的问题。 《管晏列传》赏析详情»

简析

《管晏列传》是一部描写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和晏婴的合传。作者司马迁通过选取典型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这两位国相的特点。对于管仲,文章着重描写了他与鲍叔牙的友谊以及他在齐国的政治才能和对齐桓公的辅佐。而对于晏婴,作者通过详细叙述他重用越石父和御者的事例来突出他的贤能。

这篇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对于管、鲍之间的友谊和晏子任用御者的叙述非常详细,而对于管仲生活的奢侈等不太重要的方面则简略带过。文章的结尾部分通过简短的议论和评价深化了对管、鲍二人的认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司马迁在自述写作《管晏列传》时指出,管仲的奢华与晏婴的节俭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是二人同为齐国杰出政治家,他们分别辅佐了不同的君主,取得了显赫的政绩。虽然他们相隔百余年,但他们都是齐人,都是名相,都为齐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将他们合传写成《管晏列传》。

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齐国的霸业,而晏婴辅佐齐灵公、庄公、景公使齐国在三代君主的统治下名声显赫。在文章所记载的轶事中,都贯穿着一个“知”字。管仲能够任职齐国相位,是因为他懂得鲍叔牙的才能并善于任用人才;而晏婴的赎贤和荐贤则是他懂得人才并善于礼贤下士的结果。

总的来说,《管晏列传》通过生动的细节和重点突出的叙述,展现了管仲和晏婴作为齐国政治家的特点和贡献。这部作品不仅深化了对二人的认识,也向读者展示了他们在齐国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管晏列传》简析详情»

艺术特点

的声誉。通过这些典型事例的描述,展现了管仲在外交方面的智慧和策略,以及他对于国家利益的坚持。

写晏婴,作者则从晏婴的个人品质和治国理政两个方面进行了描写。在个人品质方面,晏婴被描述为“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强调了他的节俭和廉洁。这种节俭力行的品质使他能够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为人民树立了榜样。在治国理政方面,晏婴被描述为“以道为绳,谨慎行事”,强调了他以道德为准则,注重行事的谨慎和慎重。这种治国理政的方式使他能够保持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最后,通过“三世显于诸侯”的总结,突出了晏婴的功绩和影响力。

总之,司马迁在描述管仲和晏婴的艺术特点上,都采取了抓住特点勾勒概貌的写法。通过精选典型事例,分别突出了管仲的内政和外交才能,以及晏婴的个人品质和治国理政方式。这种写法既能够给人们留下一个总的印象,又能够展现出他们各自的特点和功绩。同时,通过对比两位名相的特点,也使得他们的形象更加鲜明和突出。 《管晏列传》艺术特点详情»

两汉诗人司马迁的照片
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出生于前145年或前135年(具体年份不可考),是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他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史学家和散文家。司马迁以其卓越的史识和才华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中国史书的典范。

《史记》是一部包含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历史的巨著。这本书以其独特的史识和深入的研究,成为了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在《史记》中运用了纪传体的写作方式,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传记结合在一起,使得读者可以更加生动地了解历史。他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整理,揭示了历史的规律和变迁,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司马迁的死亡年份,具体资料不可考。然而,他的贡献和影响在中国历史学界和文化界中长久地延续下来,他被视为中国史学的奠基人之一,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猜您喜欢

吕相绝秦

先秦 左丘明

夏四月戊午,晋侯使吕相绝秦,曰:“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
天祸晋国,文公如齐,惠公如秦。
无禄,献公即世。
穆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
又不能成大勋,而为韩之师。
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
是穆之成也。
“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则亦既报旧德矣。
郑人怒君之疆埸,我文公帅诸侯及秦围郑。
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
诸侯疾之,将致命于秦。
文公恐惧,绥静诸侯,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
“无禄,文公即世;穆为不吊,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肴地,奸绝我好,伐我保城。
殄灭我费滑,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
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而惧社稷之陨,是以有淆之师。
犹愿赦罪于穆公,穆公弗听,而即楚谋我。
天诱其衷,成王陨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
“穆、襄即世,康、灵即位。
康公,我之自出,又欲阙翦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帅我蝥贼,以来荡摇我边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
康犹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翦我羁马,我是以有河曲之战。
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
“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君亦不惠称盟,利吾有狄难,入我河县,焚我箕、郜,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垂,我是以有辅氏之聚。
君亦悔祸之延,而欲徼福于先君献、穆,使伯车来命我景公曰:‘吾与女同好弃恶,复脩旧德,以追念前勋。
’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会。
君又不祥,背弃盟誓。
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昏姻也。
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
’寡君不敢顾昏姻。
畏君之威,而受命于吏。
君有二心于狄,曰:‘晋将伐女。
’狄应且憎,是用告我。
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亦来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来求盟于我:“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不榖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壹。
’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
寡人帅以听命,唯好是求。
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其承宁诸侯以退,岂敢徼乱?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诸侯退矣。
敢尽布之执事,俾执事实图利之。

阅江楼记

明代 宋濂

金陵为帝王之州。
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
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
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
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
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
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
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
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
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思。
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必曰:“此朕沐风栉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
”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
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外内之所及也。
”四陲之远,益思所以柔之。
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
”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
触类而思,不一而足。
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阅夫长江而已哉?彼临春、结绮,非弗华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
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
一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
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
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
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切者,勒诸贞珉。
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伯夷列传

两汉 司马迁

夫学者载籍极博。
尤考信于六艺。
《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
”同明相照,同类相求。
“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
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
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