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我策马驰奔在蓟门以北,北风呼啸着,边地马发出哀鸣声。远望山口只是一片苍茫,走出峡谷才见到辽阔的胡天豁然大开。五位将军已经深入敌境,前军只有一半返回。还有谁会怜惜我这个失意之人,只能弹着长剑独自归来。
注释:蓟北:指蓟门以北的地方,蓟门位于今天的北京西南。驱马:驰马。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豁达:豁然通达,形容开朗。五将已深入:汉宣帝时,曾派遣田广明等五位将军,率领十万余骑兵,出塞两千多里,击败匈奴。止半回:只有一半的军队生还。长剑独归来:《战国策·齐策》中记载,冯谖是孟尝君的门客,在未受到重用时多次倚柱弹剑而歌“长剑归来”,后来受到重用。诗人用这个典故来指代自己未受到重用,无法为国家做出贡献。
《自蓟北归》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唐朝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的闰三月。在这个时候,唐朝的军队在与契丹和奚的战斗中遭到了惨败。冬天来临时,诗人从蓟北南归,回忆起这场惨痛的教训。他深感庸帅的错误导致国家的失败,而自己却无法为国家做出任何贡献,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悲伤。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自蓟北归》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以塞外为背景,通过描写驱马北行的景象和唐军的惨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自身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首先,诗人运用了顶针重叠的手法,通过重复使用“北”字,营造出浓烈的“哀”气。这种手法使得诗中的“边马”之哀和人内心的“哀”相互呼应,给全篇带来了强烈的感情。
接着,诗人借用上联的意象,描写了驱马前行和北风呼啸的苦寒征途,进一步加深了“哀”的意味。
然后,诗人将目光转向唐军的惨败,将“哀”字赋予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他悼念士卒的牺牲,悲叹国家的困境,以及对不当人选的“哀”。这一转折使得诗中的“哀”情更加深刻。
最后,尾联再次呼应了首联的“哀”字,通过描写“长剑独归来”的形象,表达了诗人自身的无奈和悲愤。诗人感叹自己的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将自己的悲愤心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具有浓郁的塞外特色,真实感人。诗人通过对胡地景色的观察和历史事件的记述,深深打上了塞外生活的烙印。诗中先写南行出发时的悲寂景象,然后刻画了塞外独特的风光,形象生动。随后,诗人对时局的思索引发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最后,诗人回到现实中,感叹自己的悲愤和壮志未酬。整首诗的言辞悲壮、苍凉,将诗人自身的哀伤感情渲染得无以复加。
《自蓟北归》赏析详情»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出生于渤海蓨(今河北景县),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他是唐代大臣、诗人高侃的孙子。高适曾担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并被封为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他于永泰元年正月因病去世,追赠礼部尚书,并被谥号为“忠”。
作为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为“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一起被称为“边塞四诗人”。他的诗歌笔力雄健,气势奔放,充满了盛唐时期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他的文集共有二十卷。
高适的诗歌作品以描绘边塞风光和边塞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边塞壮丽景色和边塞人民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边塞的艰苦和战乱。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高适的代表作品包括《别董大》、《别李副使》、《塞下曲》等。这些作品以其雄浑豪放的气势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后世的诗人,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高适是一位杰出的唐代边塞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边塞生活的热爱和对时代精神的追求,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