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从须贾这样的小人都能有赠送绨袍的举动,可见范雎的贫穷是多么令人同情。现在的人不了解像范雎这样的能治理天下的贤才,只把他当成普通人看待。
注释:
尚有:尚且还有。
绨 (tì)袍:用粗丝绸做成的长袍。
怜:同情。
范叔:范雎,字叔。战国时期的范雎。由于须贾告状,他被毒打得几乎死去,后来逃到秦国当了宰相。须贾来秦,他特意以贫穷的面貌去相见,须贾送绨袍给他御寒,他感到须贾还有故人之情,就宽恕须贾。出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天下士:天下豪杰之士。
犹作:还当作。
布衣:指普通老百姓。
《咏史》译文及注释详情»
《咏史》是盛唐时期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是在他未能进入官场之前创作的,具体的创作时间不为人所知。高适自认为是天下的士人,但却只被任命为封丘尉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职位。因此,他通过写古人赠送绨袍的故事来比喻当下的情况,表达了对有才华的贫穷人士得不到同情和重视的悲愤情绪。虽然这首诗的题目是《咏史》,但实际上诗人借用咏史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愤懑情绪。 《咏史》创作背景详情»
高适的这首诗描写了历史上范睢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对于同情和宽容的看法。
首先,诗中提到了范睢的经历。范睢在战国时期事魏大夫须贾,因被怀疑通齐而受到凌辱,几乎被置于死地。然而,范睢装死逃到秦国,并成功地游说秦昭王,成为相国。这个故事展示了范睢的智慧和勇气,也表现了他的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其次,诗中提到了须贾对范睢的怜悯。尽管须贾曾经怀疑范睢并告发他,但当他得知范睢已成为秦相后,他前往谢罪。范睢没有处死须贾,而是因为须贾曾经赠送过他一件绨袍,表示对他的怜悯和同情。这种宽容和大度的行为,使得须贾得以保住性命。
最后,诗中的“尚有”和“应怜”一词,表达了作者对于须贾的同情和怜悯之情。尽管须贾曾经对范睢不利,但他仍然对他保留了一些同情和怜悯之心。这种宽容和大度的态度,给予了须贾第二次机会,也救了他的命。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表达了对于同情和宽容的看法。他认为,人们不应该太势利,太刻薄,而应该宽容和大度。同情和怜悯之心是非常可贵的品质,它们可以改变人们的命运,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总的来说,高适的这首诗通过描写范睢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于同情和宽容的看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人处世应该宽容大度,不要太势利,太刻薄。同情和怜悯之心是非常可贵的品质,它们可以改变人们的命运,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咏史》评析详情»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出生于渤海蓨(今河北景县),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他是唐代大臣、诗人高侃的孙子。高适曾担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并被封为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他于永泰元年正月因病去世,追赠礼部尚书,并被谥号为“忠”。
作为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为“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一起被称为“边塞四诗人”。他的诗歌笔力雄健,气势奔放,充满了盛唐时期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他的文集共有二十卷。
高适的诗歌作品以描绘边塞风光和边塞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边塞壮丽景色和边塞人民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边塞的艰苦和战乱。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高适的代表作品包括《别董大》、《别李副使》、《塞下曲》等。这些作品以其雄浑豪放的气势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后世的诗人,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高适是一位杰出的唐代边塞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边塞生活的热爱和对时代精神的追求,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