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韦参军》原文赏析

  • bié
    weí
    cān
    jūn
  • [
    táng
    dài
    ]
    gāo
    shì
  • èr
    shí
    jiě
    shū
    jiàn
    西
    yóu
    cháng
    ān
    chéng
  • tóu
    wàng
    jūn
    mén
    zhǐ
    gōng
    qīng
  • guó
    fēng
    chōng
    róng
    mài
    sān
    cháo
    tíng
    huān
    huán
  • bái
    jiē
    yán
    jìn
    chén
    gān
    míng
    zhǔ
  • guī
    lái
    luò
    yáng
    guō
    dōng
    guò
    liáng
    sòng
    feī
  • yuàn
    weí
    nóng
    suì
    dēng
    yàn
    chí
    chuī
    diào
    xīn
    cháng
  • shì
    rén
    tóng
    zhòng
    rén
    weí
    jūn
    zuì
    xiāng
    qīn
  • qiě
    bǎi
    nián
    jiàn
    jiāo
    tài
    weì
    cháng
    jiā
    pín
  • dàn
    zhù
    bái
    wǎn
    zòng
    jiǔ
    gāo
    yáng
    liǔ
    chūn
  • huān
    weì
    jìn
    fēn
    sàn
    shǐ
    使
    chóu
    chàng
    jīng
    xīn
    shén
  • zhàng
    zuò
    ér
    bié
    lín
    leì
    zhān
    jīn

原文: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欢乐弥寰宇。
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
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
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
且喜百年见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岐涕泪沾衣巾。


相关标签:赠别友谊抒怀失意豪迈

译文及注释

译文:二十岁就精通文武之道,向西游历闯荡京城。抬头仰望宫廷大门,指日即可位居公卿之位。国家风气和谐超过了三皇五帝,朝廷的礼乐教化已经遍及全球。白玉珍宝都说要赐给身边的近臣,百姓平民就不可能拜见明主。回到洛阳却没有一块良田,东行梁宋也不是我的故土。在兔苑里垦田没有多少收成,在雁池边垂钓内心常常痛苦。世人对待我如同普通人,只有您对我来说才最为知心。更欣喜一生相交态度无改变,没有一次推却称说自己清贫。我们一起下棋奏乐从早到晚,纵酒高歌在杨柳青青的早春。欢乐没有尽兴就要分手离去,这让我惆怅不已又黯然伤神。大丈夫不作小儿女那样分别,在路口挥洒热泪打湿了衣巾。

注释:解书剑:会读书击剑。指学文学和武术。唐孟浩然《自洛之越》诗:“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解:一作“辞”。

长安:唐代都城,在今陕西西安。

君门:指宫门。也指京城。

屈指:计算时日。比喻时间短或数量少。

公卿:泛指高官。

冲融:和谐。迈:超过。三五:三皇五帝。

欢:一作“礼”。弥:充满,遍及。寰宇:指国家全境。

近臣:指君主左右亲近的臣子。

布衣: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穿锦绣衣服,故称。

干:干谒。明主:贤明的君主。

负郭:指靠近城市的田地,最为肥沃。

梁宋:大致在今河南省开封和商丘一带。

兔苑:园囿名,也称梁园,在今河南商县东,汉梁王刘武所筑,为游赏和宴会之所。

岁不登:收成不好。不登:歉收。

雁池:汉梁孝王刘武所筑兔园中的池沼名。垂钓:暗指姜太公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

遇:一作“向”。

最:一作“情”。

见:一作“有”。

百年:指一生。 《别韦参军》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别韦参军》是一首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的诗歌。当时的背景是在梁宋时期,诗人高适正处于贫困但豪迈的境地。这首诗和《别董大二首》一样,都是送别诗中少见的意气风发之作。

在开元二十三年(735),宋州刺史张九皋推荐高适参加“有道科”考试。于是,高适离开了梁宋,前往京师参加考试。《别韦参军》便是高适在离开梁宋、前往京师的时候写下的诗歌。

这首诗以别离为主题,表达了高适对韦参军的深情告别。诗中展现了高适豪迈的个性和坚定的决心。他用激昂的词句表达了自己对韦参军的赞美和祝福,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和决心。

《别韦参军》是高适在离开梁宋、前往京师参加考试的过程中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以其意气风发的风格和深情的表达,成为了送别诗中的佳作。它展现了高适的豪迈个性和坚定决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梁宋时期的社会背景和诗人的心境。 《别韦参军》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出了自己的真实经历和内心感受。他以率直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自负和失意,以及对友情的珍惜和舍不得分别的痛楚。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简练,给人一种直抒胸臆的感觉。

诗中通过描写诗人的经历和遭遇,展现了他年轻时的自负和理想,以及现实的残酷和无奈。他曾以为自己能够取得高官厚禄,但最终却只能离开京师,带着全家到商丘一带谋生。诗人用古迹代地名,暗示自己的艰难生计。他在离别时表达了对友情的珍惜和难舍之情,同时也劝慰朋友要为事业而别离。

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简练,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诗人的真实感受。诗人以率直的方式描写自己的经历和内心,没有掩饰或修饰,给人一种真实而直接的感受。这种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使诗人的情感更加贴近读者,引起共鸣。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自负、失意和友情,给人一种深深的感动。 《别韦参军》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高适的照片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出生于渤海蓨(今河北景县),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他是唐代大臣、诗人高侃的孙子。高适曾担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并被封为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他于永泰元年正月因病去世,追赠礼部尚书,并被谥号为“忠”。

作为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为“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一起被称为“边塞四诗人”。他的诗歌笔力雄健,气势奔放,充满了盛唐时期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他的文集共有二十卷。

高适的诗歌作品以描绘边塞风光和边塞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边塞壮丽景色和边塞人民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边塞的艰苦和战乱。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高适的代表作品包括《别董大》、《别李副使》、《塞下曲》等。这些作品以其雄浑豪放的气势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后世的诗人,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高适是一位杰出的唐代边塞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边塞生活的热爱和对时代精神的追求,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猜您喜欢

闲居

唐代 高适

柳色惊心事,春风厌索居。
方知一杯酒,犹胜百家书。

送杨山人归嵩阳

唐代 高适

不到嵩阳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
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

东平留赠狄司马

唐代 高适

古人无宿诺,兹道以为难。
万里赴知己,一言诚可叹。
马蹄经月窟,剑术指楼兰。
地出北庭尽,城临西海寒。
森然瞻武库,则是弄儒翰。
入幕绾银绶,乘轺兼铁冠。
练兵日精锐,杀敌无遗残。
献捷见天子,论功俘可汗。
激昂丹墀下,顾盼青云端。
谁谓纵横策,翻为权势干。
将军既坎壈,使者亦辛酸。
耿介挹三事,羁离从一官。
知君不得意,他日会鹏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