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山人归嵩阳》原文赏析

  • sòng
    yáng
    shān
    rén
    guī
    sōng
    yáng
  • [
    táng
    dài
    ]
    gāo
    shì
  • dào
    sōng
    yáng
    dòng
    shí
    nián
    jiù
    shí
    xīn
    shì
    rán
  • èr
    rén
    jiàn
    sān
    shí
    liù
    fēng
    yóu
    yǎn
    qián
  • mén
    èr
    yuè
    liǔ
    tiáo
    liú
    yīng
    shǔ
    shēng
    leì
    zhān
  • záo
    jǐng
    gēng
    tián
    zhāo
    zhī
    jūn
    wàng
  • shān
    rén
    hǎo
    sōng
    yáng
    weí
    juàn
    juàn
    cháng
    xiāng

原文: 不到嵩阳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
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


相关标签:写景赞美友人感慨岁月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不到嵩阳转眼过去十年,从前隐居的心事已经徒然。一二位老朋友不能相见,少室山的三十六峰还在眼前。夷门的初春二月柳条泛绿,流莺数声令人热泪沾衣。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招我,知道你以此来忘掉帝力。山人一心前往嵩阳路,只留下无穷眷念长久回忆。

注释:杨山人:具体事迹不详,李白亦有《送杨山人归嵩山》诗,写的应是同一人。嵩阳:隋唐时县名,在嵩山之南;唐武后时期改称登封(今属河南)。
动:近。
心事:指欲隐居嵩阳之事。徒然:枉然,空然,意谓不能实现。
三十六峰:嵩山有三十六峰。犹眼前:依然还在眼前。
夷门:战国大梁的城门。在今河南开封县城内。战国时魏国的贤士侯赢为夷门监者。
流莺:莺鸟。流,谓其鸣声圆转。
不我招:即不招我之意。
帝力:帝王的作用,指皇权统治。
眷眷:同睠睠,反顾的样子,表示心里顾念很深。 《送杨山人归嵩阳》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可以根据以下内容进行写作: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大梁,因为诗中提到了“夷门”,而夷门是战国时代魏国都城大梁的东门。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是在天宝三载(744)创作的,而也有人认为李白和高适两位诗人的同题诗都是在天宝四载(745)五月之后创作的。在这里,我们选择从天宝四载的说法来分析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根据诗中的“夷门二月柳条色”这句话,我们可以推断出这首诗应该是在天宝四载的春季二月左右创作的。这句话描绘了柳树的颜色,暗示着春天的到来。在大梁的春天,柳树的枝条开始变得嫩绿,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这首诗可能是在这个时候,诗人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被柳树的美丽所吸引,因此写下了这首诗。

天宝四载是唐玄宗时期的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唐玄宗的统治达到了巅峰,国家繁荣昌盛。在这个时期,文化艺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涌现。李白作为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在这个时期也达到了巅峰。因此,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说是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诗人们在这个时候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总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唐代大梁,创作时间可能是在天宝四载的春季二月左右。这个时期是唐代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李白等诗人创作高峰的时期。这首诗通过描绘柳树的颜色,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热情。 《送杨山人归嵩阳》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以描写作者与友人的叙旧分别为主题,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内心的依依惜别之情。诗的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感叹,过去的梦想和心事已被时间消磨,隐居的心事也变得徒然。接下来的三、四句描写了诗人来到嵩山后的情形,原本期待与旧友叙旧,但遗憾的是没有再见到他们。诗人看着嵩山三十六峰,不禁感叹青山依旧,但故人难求。这使他格外珍惜与杨山人的友情。

接下来的五、六两句点明了送别的具体时节和地点,开封二月,草长莺飞,春意盎然。春色使人欣喜,但也使人感伤,因为诗人即将在这个美丽的时节和地点告别朋友。春色越美,离别之情越深,诗人面对即将归嵩阳的故人和令人伤情的景致,不禁泪流满面。

七、八句使用了《击壤歌》的传说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杨山人隐居生活的羡慕。诗中提到的“凿井耕田”和“忘帝力”等词语,展示了杨山人超然世外的恬淡隐居生活,诗人对此表示欣羡。

最后两句描写了别离的情景,挚友分别,前路漫漫,离愁别绪涌上心头。诗人祝愿友人前路顺利,并表达了别后必然相忆之情。

整首诗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内心的依依惜别之情,写得婉转流畅,情深意切。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传说典故,表达了对友情和隐居生活的珍视和羡慕。整首诗情感真挚,给人以深深的感动。 《送杨山人归嵩阳》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高适的照片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出生于渤海蓨(今河北景县),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他是唐代大臣、诗人高侃的孙子。高适曾担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并被封为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他于永泰元年正月因病去世,追赠礼部尚书,并被谥号为“忠”。

作为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为“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一起被称为“边塞四诗人”。他的诗歌笔力雄健,气势奔放,充满了盛唐时期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他的文集共有二十卷。

高适的诗歌作品以描绘边塞风光和边塞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边塞壮丽景色和边塞人民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边塞的艰苦和战乱。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高适的代表作品包括《别董大》、《别李副使》、《塞下曲》等。这些作品以其雄浑豪放的气势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后世的诗人,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高适是一位杰出的唐代边塞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边塞生活的热爱和对时代精神的追求,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猜您喜欢

东平留赠狄司马

唐代 高适

古人无宿诺,兹道以为难。
万里赴知己,一言诚可叹。
马蹄经月窟,剑术指楼兰。
地出北庭尽,城临西海寒。
森然瞻武库,则是弄儒翰。
入幕绾银绶,乘轺兼铁冠。
练兵日精锐,杀敌无遗残。
献捷见天子,论功俘可汗。
激昂丹墀下,顾盼青云端。
谁谓纵横策,翻为权势干。
将军既坎壈,使者亦辛酸。
耿介挹三事,羁离从一官。
知君不得意,他日会鹏抟。

宋中别司功叔,各赋一物得商丘

唐代 高适

商丘试一望,隐隐带秋天。地与辰星在,城将大路迁。
干戈悲昔事,墟落对穷年。即此伤离绪,凄凄赋酒筵。

古乐府飞龙曲,留上陈左相(陈希烈

唐代 高适

德以精灵降,时膺梦寐求。苍生谢安石,天子富平侯。
尊俎资高论,岩廊挹大猷。相门连户牖,卿族嗣弓裘。
豁达云开霁,清明月映秋。能为吉甫颂,善用子房筹。
阶砌思攀陟,门阑尚阻修。高山不易仰,大匠本难投。
迹与松乔合,心缘启沃留。公才山吏部,书癖杜荆州。
幸沐千年圣,何辞一尉休。折腰知宠辱,回首见沉浮。
天地庄生马,江湖范蠡舟。逍遥堪自乐,浩荡信无忧。
去此从黄绶,归欤任白头。风尘与霄汉,瞻望日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