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乘着奔跑的马来看花开了没有,人和天地迫切地等待花开不容易,打发蜂婢莺使千方百计、不厌其烦的来回探看,人们扳手指计算,再过几天到清明、谷雨时就该看见花了,但到时候仍看不见花呢?
卢郎到了老年还多情,一夜之间就用剪刀把刚开的花减掉,在酒宴前还要面对着断肠花,人会流泪,花也不想被人摘去,到了第二天酒醒的时候就会看见花已经落了一地。
注释:天仙子:词牌名。唐教坊舞曲。
化工:天工。指大自然的创造。这里指及时开放的鲜花。
谷雨: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清明之后。时当阴历三月,是牡丹花开的节候。
剪刀收玉蕊:以剪刀剪枝喻张先老年娶妾。
断肠红:断肠花。此处借喻张先所娶之妾。
明日酒醒应满地:可能从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词末句“明日落红应满径”变化而来。满地,指落花遍地。
《天仙子·走马探花花发未》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北宋时期著名词人张先与通判杭州苏轼的交往。张先是北宋词坛的名家,同时也有很高的诗才。晚年时,他被传闻买妾,引起了苏轼的不满。苏轼在他的《诗集》卷十一中写了一首名为《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的诗,用张子野的故事来讽刺张先晚年买妾的行为。这首诗应该是在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十月编写的,与张先买妾的事件同时发生。 《天仙子·走马探花花发未》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词进行分析和解读。词的上片以寻花为主题,通过比喻的手法来描绘主人公张先百般物色美妾的情景。作者运用了漫画化的描写和讽刺意味,表达了对张先不厌其烦的追求的惋惜之情。同时,作者也讥讽了人们对于清明和谷雨时节花朵盛开的期待,却无法在这个季节看到花的现象。
下片则写主人公张先如愿以偿地买到了妾,但妾却处境可悲。作者在描写上也有所变化,除了比喻之外,还运用了典故。通过暗写张先老年娶妾的典故“白发卢郎”,作者贴切地表达了张先买妾的情景。同时,作者通过“情未已”与“白发”形成对照,暗含讽刺之意。接下来的描写中,作者运用了一系列意象,如“断肠红”、“人有泪”、“花无意”,略带悲剧色彩,表达了对受害女子的同情,并增强了对封建制度下不相称婚姻的讽刺力量。
整首词描绘了人们盼望花开的心情,却看到花被一个老翁剪去的情景。作者通过对张先买妾和妾被糟蹋的描写,表达了对少女被不相称的人霸占的惋惜之情。
《天仙子·走马探花花发未》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秘阁修撰韩公知婺之明年,以“恣行酷政,民冤无告”劾去。
去之日,百姓遮府门愿留者,顷刻合数千人,手持牒以告摄郡事。
摄郡事振手止之,辄直前不顾;则受其牒,不敢以闻。
明日出府,相与拥车下,道中至不可顿足。
则冒禁行城上,累累不绝。
拜且泣下,至有锁其喉自誓于公之前者。
里巷小儿数十百辈罗马前,且泣下。
君为之抆泪,告以君命决不应留;辄柴其关如不闻。
日且暮,度不可止,则夺剌史车置道旁,以民间小舆舁至梵严精舍,燃火风雪中围守之。
其挟舟走行阙告丞相御史者,盖千数百人而未止。
又明日,回泊通波亭,乘间欲以舟去,百姓又相与拥之不置,溪流亦复堰断不可通。
乡士大夫惧蚁蝼之微不足以回天听,委曲谕之,且却且行。
久乃曰:“愿公徐行,天子且有诏矣。
”公首肯之。
道稍开,公疾驰径去。
后来者咎其徒之不合舍去,责诮怒骂,不啻仇敌。
呜呼!大官,所尊也;民,所信也。
所尊之劾如彼,而所信之情如此,吾亦不知公之政何如也,将从智者而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