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女子在闺阁梳妆打扮后,慵懒地荡秋千。悠闲地拨弄沉香,花冠不整,衣宽髻偏。
没有远方情人的书信寄来,而且多年如此。花前挥泪,思绪缠绵尽倾诉给十四弦。
注释:
宝钗楼:泛指女子所居的楼阁,取其字面的华美。
沉烟:香燃烧时的香烟。此指沉香。
金缕衣:以金丝联缀玉片制成的衣服。今出土文物中常有之。此指华贵的衣服。
鳞鸿:犹言鱼雁,古人认为鱼和雁都能代人传递书信。
辽东,古代郡名,今辽宁东南部辽河以东地区。这里泛指遥远的地方,亦即女子的情人所在之地。
十四弦:一种十四根弦的弹拨乐器。又疑指筝,筝本十三弦,此处因平仄所限,将三作四。
《采桑子·宝钗楼上妆梳晚》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是关于一首词的创作,题材和格调都属于传统的“花间”词。然而,具体的写作年月尚待考证。
“花间”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词体,以描写花朵、花香、花间景色为主题,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追求。这种词体在唐代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当时文人雅士们追逐的对象。因此,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唐代或之前的时期。
传统的“花间”词格调通常以婉约、柔美、含蓄为主,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隐晦的表达来表现作者对美的追求和感受。这种格调在宋代也得到了延续和发展,成为了宋词的重要特点之一。因此,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可能可以放在唐宋时期。
然而,由于缺乏具体的时间线索,无法确定这首词的创作年月。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证来确定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不过,无论创作于何时,这首词都承载着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展现了古代文人对花间世界的热爱和追求。
《采桑子·宝钗楼上妆梳晚》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是关于一首词的描写。这首词以华丽的词藻描绘了一个女子的情态和思绪,属于传统的“闺情”一类,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娴熟的填词技巧。
上片描写了女子的懒散无聊。她的房间布置精美,身上的衣着也考究,但她的精神生活却是空虚的,只有孤独和寂寞作为她的伴侣。这一部分通过对女子的环境和状态的描写,展示了她内心的空虚和无聊。
下片描写了女子因离别而感到相思之苦,揭示了她无聊的原因。多年来,她一直没有收到远方情人的音信,只能在花前弹泪。词中的“愁入春风十四弦”表达了她思绪缠绵,情感深沉。这部分描写了她对远方情人的思念和深爱。
整首词通过华丽的词藻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女子的情态和思绪。同时,作者的填词技巧也得到了展示。这首词以传统的“闺情”为主题,通过描写女子的懒散无聊和离别相思之苦,表达了她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采桑子·宝钗楼上妆梳晚》赏析详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出生在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是汉族。在他的少年时期,受到了家庭的爱国思想的熏陶。高宗时期,他参加了礼部试,但因为秦桧的干扰而被黜落。后来,孝宗时期,他获得了进士出身的荣誉。
陆游中年时期前往蜀地,投身于军旅生活,并且在宝章阁担任待制官职。晚年时,他选择退居到自己的家乡。陆游的诗歌创作非常丰富,至今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他的诗歌内容广泛,涵盖了各种主题和情感。
陆游还著有多部著作,包括《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和《老学庵笔记》等。这些著作展示了他的学识广博和文学才华。在他的作品中,他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陆游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情和对国家的忠诚。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誉为南宋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研究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