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陆游的照片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出生在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是汉族。在他的少年时期,受到了家庭的爱国思想的熏陶。高宗时期,他参加了礼部试,但因为秦桧的干扰而被黜落。后来,孝宗时期,他获得了进士出身的荣誉。

陆游中年时期前往蜀地,投身于军旅生活,并且在宝章阁担任待制官职。晚年时,他选择退居到自己的家乡。陆游的诗歌创作非常丰富,至今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他的诗歌内容广泛,涵盖了各种主题和情感。

陆游还著有多部著作,包括《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和《老学庵笔记》等。这些著作展示了他的学识广博和文学才华。在他的作品中,他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陆游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情和对国家的忠诚。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誉为南宋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研究和欣赏。

感情生活

陆游的心情得到了宣泄,他感到自己的内心得到了一种解脱。这首《钗头凤》成为了他一生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词以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为开头,描绘了一个充满春意的景象。然而,接下来的东风恶、欢情薄,以及一怀愁绪、几年离索的描述,却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他用错!错!错!三个字来表达自己对过去的选择的懊悔和后悔之情。

接着,陆游描述了春如旧、人空瘦的情景,以及泪痕红浥鲛绡透的形容,更加深了读者对他内心的伤痛的感受。他提到了桃花落、闲池阁,表达了他与唐琬的山盟虽在,但却无法托付的心情。最后,他再次用莫!莫!莫!三个字来表达自己对现状的无奈和无法改变的感叹。

通过这首词,陆游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给了读者。他的爱情遭受了摧残,他对唐琬的深情爱慕和内疚,以及对母亲的不满情绪都在这首词中得到了表达。这首词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更是反映了当时封建礼教对人们感情生活的束缚和压抑。

陆游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和磨难,但他却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个人的抒发,更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和批判。他的诗歌作品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陆游的一生虽然遭受了很多的不幸和挫折,但他却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关注。他的爱国情怀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使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个人的抒发,更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和批判。他的诗歌作品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陆游感情生活详情»

美食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他的诗词中不仅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还有对美食的赞美和独到见解。他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精通烹饪的专家。

陆游的烹饪技艺很高,他常常亲自下厨掌勺。有一次,他就地取材,用竹笋、蕨菜和野鸡等食材,烹制出一桌丰盛的宴席,宾客们吃得“扪腹便便”,赞美不已。他还对自己做的葱油面很自负,认为味道可以媲美神仙享用的“苏陀”(油酥)。他还用白菜、萝卜、山芋、芋艿等家常菜蔬做甜羹,受到江浙一带居民的仿效。

在陆游的诗词中,他也提到了一些当时的名菜。在《洞庭春色》一诗中,他提到了“玉脍丝莼”,这是指隋炀帝赞誉为“东南佳味”的“金齑玉脍”。金齑是切成薄片的鱼肉,玉脍是切碎的腌菜或酱菜,这道菜以霜的后白色的鲈鱼为主料,拌以切细了的色泽金黄的花叶菜。另外,他还提到了用莼花丝做成的莼羹,这也是吴地的名菜。

陆游在诗中称赞这些菜肴,说明他对烹饪有着深厚的造诣。他在《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的序言中记下了“甜羹”的做法,用菘菜、山药、芋、莱菔等食材制作,不施醢酱,以山庖珍烹制。他还写道:“今日山翁自治厨,嘉肴不似出贫居,白鹅炙美加椒后,锦雉羹香下豉初。箭出脆甘欺雪菌,蕨芽珍嫩压春蔬。平生责望天公浅,扪腹便便已有余。”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烹饪的自豪。

正是因为陆游对家乡名菜名点的喜爱,所以当他在蜀地流落时,常常通过怀念家乡的美食来抒发他的恋乡之情。他写下了“十年流落忆南烹”的诗句,表达了他对家乡烹饪的思念和对美食的向往。

陆游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烹饪大师。他的诗词中充满了对美食的赞美和独到见解,他的烹饪技艺高超,常常亲自下厨为宾客烹制丰盛的宴席。他对家乡名菜名点的喜爱和怀念,也成为他诗词中的重要主题之一。陆游的诗词不仅展示了他的才华,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烹饪文化遗产。 陆游美食详情»

事迹

陆游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自幼好学,12岁就能写诗作文。在经历了家庭的变故和国家的动荡后,他对爱国主义产生了深刻的感悟。他的作品《钗头凤》和《沈园》等都是他对失去爱人的伤痛的表达。

陆游的仕途经历非常坎坷。他在绍兴二十三年参加进士考试,取得了第一名,但是因为秦桧的孙子秦埙排在他之后,秦桧大怒,想要降罪主考官。在参加礼部考试时,主考官再次将陆游排在秦埙之前,结果被秦桧除名。然而,秦桧去世后,陆游终于得到了一些官职,先后担任了福州宁德县主簿、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通判、安抚使、参议官、知州等职务。他还曾被范成大邀请到蜀地任参议官。

淳熙五年,陆游的诗名日盛,受到孝宗的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和江西两地担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这期间,陆游一方面处理了因茶盐官卖后引发的各种纠纷和诉讼,另一方面上书朝廷,主张严惩不法官吏向茶盐户收纳高额茶盐税的行为。他还积极关注灾情,为灾民赈济粮食。尽管这些举措有损朝廷利益,但陆游始终坚持为民伸张正义。

淳熙七年,抚州遭遇大旱和洪水,百姓饥困潦倒。陆游密切关注灾情,写下了感慨万分的诗句,并上奏朝廷请求赈济。在未征得南宋政府同意前,他先拨义仓粮食赈济灾区,使灾民免于饥饿之苦,然后奏请拨粮和给江西地方官下令发粮,并亲自到灾区视察情况。这一举措虽然有损朝廷利益,但却得到了灾民的感激和赞扬。

然而,陆游的行为也引起了朝廷的不满。十一月,他被召回京城待命。在离开之前,他四处游历,体验了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

陆游是一位具有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文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和热爱,他的行为也体现了他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的作品和事迹至今仍然被人们所铭记和传颂。 陆游事迹详情»

大事件

陆游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出生于1125年,出生地为越州山阴。然而,他的一生却充满了动荡和逃亡。

在1126年,靖康之难爆发,陆游的父亲陆宰被罢去京西转运副使职务,全家开始逃亡。这段时间对陆游来说是非常艰难的,他在儿时经历了无数次的逃亡,以躲避胡人的侵袭。

1134年,陆游的逃亡生活终于结束,他们回到了山阴。然而,1138年,秦桧再次被任命为宰相,这让陆游感到非常悲伤。他对南宋政权的腐败和奸臣的作为感到非常愤慨,这也成为了他后来作为文学家和政治家的重要动力。

1141年,南宋与金国议和,岳飞被害。这一事件让陆游更加悲痛,他开始以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忧愤之情。同年,南宋与金国划定了淮水为界,结束了一段时间的战争。在这一年,陆游还娶了唐琬(字蕙仙)为妻。

在1144年,陆游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表达了自己希望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的愿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并没有实现这个愿望。

关于陆游和他的原配夫人唐氏的关系,有一些误解。有人认为他们是姑表关系,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根据历史文献和资料的综合考证,陆游的外家是江陵唐氏,而唐闳并不是他的舅父。陆游的原配夫人的母家是阴唐氏,与唐闳也没有直接的亲属关系。

陆游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和军事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他的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陆游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热爱。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情感和思想,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苦难。陆游的精神和创作对后世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 陆游大事件详情»

人物生平

陆游出生于一个家世显赫的家族,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有着高官厚禄的人物。祖父陆佃是王安石的学生,精通经学,官至尚书右丞,他所著的《春秋后传》、《尔雅新义》等书籍成为陆氏家族的重要典籍。父亲陆宰通诗文,北宋末年出仕,南渡后因主张抗金而受到排挤,遂居家不仕。母亲唐氏则是北宋宰相唐介的孙女,同样出身名门。

陆游在1125年出生于南宋灭亡之前的时期。他的父亲陆宰在金兵南下攻破汴京后,带着家人逃回老家山阴。陆游在这样的动荡时期成长,他的心灵深受民族矛盾、国家不幸和家庭流离的影响。

陆游自幼聪慧过人,师从多位名师,十二岁就能写诗作文。由于长辈的功劳,他被授予登仕郎的职位。1153年,陆游参加了锁厅考试,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然而,由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位居陆游名下,秦桧大怒,想要降罪主考官。次年,陆游参加了礼部考试,秦桧指示主考官不得录取陆游。从此以后,陆游的仕途受到了秦桧的嫉恨,一直不得顺利。

直到1158年,秦桧去世后,陆游才初次进入仕途,担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不久之后,他调入京师,担任敕令所删定官。陆游进入朝中后,他应诏上策,进言“非宗室外戚,即使有功,也不应随意封加王爵”。他认为皇帝过于迷恋珍稀玩物,这是对圣德的亏损,建议皇帝要严于律己。

1161年,陆游进谏罢免杨存中,因为他认为杨存中掌握禁军时间过久,权威日盛,对国家不利。高宗采纳了他的建议,降杨存中为太傅、醴泉观使。

陆游的初入仕途经历充满了曲折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他的仕途之路只是他丰富多彩人生中的一部分,他还以他的文学才华和爱国情怀在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陆游人物生平详情»

个人成就

腻入微,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这类诗歌展现了陆游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也表达了他对平凡生活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④抒发个人情感和人生感慨。陆游的诗歌中也有很多表达个人情感和人生感慨的作品。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亲人的思念、对友情的珍视、对爱情的追求以及对人生的思考。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感慨。这类诗歌展现了陆游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给人以共鸣和启迪。

2、诗歌风格

陆游的诗歌风格多样,早期以“藻绘”为主,注重文字的修饰和形式的规范。中期以后,他的诗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充满战斗气息和爱国激情。晚年则趋向质朴而沉实,表现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无论是哀怨悲愤的抒发,还是田园风光的描绘,陆游的诗歌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风格,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诗歌影响

陆游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以其鲜明的战斗性和针对性,鼓舞了人们的抗金斗志,得到了志士仁人的推许。他的田园诗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平凡的生活,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受。他的个人情感和人生感慨的表达,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和思考。陆游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南宋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陆游以其丰富多样的诗歌成就,展现了他的文学才能和独特的个性。他的诗歌内容广泛,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达了他对抗金、报国、田园风光以及个人情感和人生感慨的思考和追求。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早期以“藻绘”为主,中期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晚年趋向质朴而沉实。他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南宋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陆游的诗歌成就不仅展示了他个人的才华和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心声,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陆游个人成就详情»

纪念建筑

陆游祠是为了纪念陆游而建立的一座祠堂,位于成都崇州市的罨画池附近。该祠堂占地面积约4亩,建筑面积超过900平方米,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国仅有的纪念陆游的专祠,除了陆游的家乡浙江绍兴外。

陆游曾两次担任蜀州通判,在此期间他多次游览蜀州的山川名胜,并写下了100多首寄怀蜀州的诗词,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之情。陆游祠整体建筑风格仿照清代建筑,包括大门、长廊、过厅、序馆、两庑和正殿等,主题突出了“梅”的意象。过厅以“梅馨千代”命名,序馆名为“香如故堂”,展示了陆游的生平简介、遗像和手迹。祠堂后面还有一座梅园,广植着陆游喜爱的梅花。正殿名为“放翁堂”,内有陆游坐像。两庑陈列了陆游诗文的各种版本和诗意画。正殿南侧还新增了一个文物陈列厅,专门展示崇州的历史文物。

在崇州市街子镇的凤栖山上,有一个与陆游祠遥相呼应的梅花寨,被称为放翁遗香圣地。陆游曾在担任蜀州通判期间从这座山上登临古寺,山道上的断桥旁的梅花在黄昏的风雨中孤寂地绽放着,芳香依旧,这景象为他后来创作《卜算子·咏梅》提供了灵感。有专家考证,诗中“驿外断桥边”的意境原型就在今天的梅花寨旁边,寨区内有近千亩的梅花,花开时节,呈现出“十里梅花香雪海,千树万枝浮暗香”的美景。

另外,云门草堂是陆游早年的故居,位于云门广福庵内。1070年(北宋熙宁三年),云门寺赐予其“寿圣院”额,成为云门寺的三在副寺之一。明朝嘉靖年间和清朝康熙年间,云门草堂曾两度重建。然而,由于年久失修,佛殿已经塌圯,只剩下断墙残壁和几间旧屋。陆游的父亲陆宰曾经隐居在云门草堂,陆游在青少年时期就在这里读书。当他32岁时,赴福建任主簿时,曾经写下了《留题云门草堂》这首诗作别。如果云门草堂的遗址得到开发并恢复原貌,它的意义将不亚于成都的杜甫草堂。

云门寺占地面积达到12000平方米,整座建筑庄严而宁静,风格独特。寺内的香火非常旺盛,除了放生池外,还有180多处殿厅堂楼等建筑连成一体。寺内还保留着一批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陆游纪念建筑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