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大风好似卷起江湖,下雨黯淡了村庄,四面山上被风雨吹打的声音,像海上的浪涛翻卷。
若耶溪所出的小束柴火和裹在身上的毛毡都很暖和,我和猫儿都不愿出门。
穷居孤村,躺卧不起,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边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注释:
溪柴:若耶溪所出的小束柴火。
蛮毡:中国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出产的毛毡,宋时已有生产。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蛮毡出西南诸番,以大理者为最,蛮人昼披夜卧,无贵贱,人有一番。”
狸奴:指生活中被人们驯化而来的猫的昵称。
僵卧:躺卧不起。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僵,僵硬。
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
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
思:想着,想到。
戍(shù)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这里指戍守边疆。戍,守卫。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此代指边关。
夜阑(lán):夜残;夜将尽时。
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陆游在南宋光宗绍熙三年十一月四日创作了一首诗。陆游在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罢官后,退隐到家乡山阴农村。当时他已经68岁,虽然年纪已经很大,但他对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仍然存在,尽管在现实中已经不可能实现。然而,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被外界的景象所触动,激发了他的情感和思考。在梦中,他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这个背景描绘了陆游在晚年仍然怀揣着对国家复兴的热切渴望,并通过诗歌表达了他的情感和思考。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展现了作者坚定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的忧虑之情。尽管作者晚年境遇困顿,身体衰弱,但他并没有沉溺于自己的困境,而是积极思考如何为国家做出贡献。他渴望从军奔赴边疆,骑着战马,勇敢地抵御敌人的进犯。
这首诗情感激昂,充满了精神力量。诗人的爱国热情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他希望通过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为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诗人的思想感情凝聚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
这首诗不仅仅是诗人个人的情感宣泄,更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怀和担忧。诗人用自己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爱国者的形象,他不畏艰难困苦,不惧敌人的威胁,愿意为国家的利益而奋斗。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国家的深深眷恋和对人民的深深关怀。
总之,这首诗展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的忧虑之情。诗人希望通过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为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国家的深深眷恋和对人民的深深关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思想感情详情»
这两首诗都展现了诗人的忠诚和坚定的精神。第一首诗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十一月四日的大雨,将其声响之巨和波涛汹涌的景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同时,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因天冷而不愿出门的情景,将自己的主观感受与猫结合在一起,展示了他对国家的渴望和为国家出力的决心。
第二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情地表达了诗人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坚定不移的精神。诗的开头两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描写了诗人年老力衰,躺在荒僻的小村庄里,但他并不为自己的困境而哀伤,而是思考着为国家守卫北方边疆的事情。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展示了诗人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壮志的坚持。
整体而言,这两首诗都展现了诗人的忠诚和坚定的精神,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个人处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热爱和为国家奋斗的决心。这些诗句充满了悲壮和豪放的气息,让人感受到诗人的坚定和不屈的精神。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鉴赏详情»
展开激烈的战斗。这种豪情壮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忧虑,更展示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明快,用词精准有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个人经历和家国沦陷的背景,将个人的悲愁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诗中的“僵卧孤村不自哀”一句,表现了诗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他不为个人的困境而自怜自哀,而是将个人的得失放在一边,将国家的兴衰置于心头。接着的“尚思为国戍轮台”一句,更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他时刻思念着为国家戍守边疆的英雄,渴望着能为国家做出贡献。
整首诗以个人的经历为线索,展示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之情。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关切和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展示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爱国豪情,不仅是诗人个人的情感体验,更是对整个民族的关怀和责任担当。诗人以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之情,激励着人们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总之,这首诗展示了陆游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之情,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祖国统一的渴望。诗人以个人的经历为线索,展示了他对国家兴衰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坚定信念。这种爱国豪情,不仅是诗人个人的情感体验,更是对整个民族的关怀和责任担当。这首诗以其激情澎湃的语言和深沉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爱国诗歌的经典之作,激励着人们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鉴赏三详情»
这首诗是陆游在年近七旬的时候,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中写下的。诗的前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情思。他用“僵卧”来形容自己老迈的身体状况,用“孤村”来表明自己与世隔绝的状态。这种凄凉的境况让人不禁想问,为什么他还“不自哀”呢?原来,诗人的爱国热忱已经达到了忘我的程度,他已经不再关心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而是将心思放在了为国家守卫轮台上。他的志向就像是一匹老骥,虽然已经年老,但仍然志在千里。诗人深知现实是残酷的,是无法改变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这两句诗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后两句是对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得形象感人。诗人因为关心国家大事而形成了戎马征战的梦幻,通过梦的形式再现了他对于守卫轮台的志向。他说自己“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到排斥,无法亲自杀敌,他对于御敌之情只能在梦境中表达。然而,诗人并不自怨自艾,相反,他对于报国杀敌的心愿更加强烈。他白天思考,夜晚梦见,这样的梦境让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的老迈境况和与世隔绝的状态,表达了他对于国家的忧虑和报国之志。诗人用“思”和“梦”两个字,将自己的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于报国杀敌的渴望。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鉴赏二详情»
充满悲愤的爱国诗相比,这首诗以梦境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在梦中的境遇,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边防戍守的思念之情。
诗的前三句写出了梦境产生的前提和主观因素。诗人在夜晚躺在床上,思绪万千,忧国忧民,才会在梦中产生对边防重镇轮台的思念。梦境的产生还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风吹雨打,使诗人在模糊的意识中产生了铁马冰河的梦境。
最后一句则是写梦境的具体内容。诗人在梦中看到了铁马冰河,这是对边防戍守的象征。铁马代表坚强的战士,冰河则象征着边境的严寒和艰苦。诗人通过描绘这一梦境,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担忧和对边防戍守的敬意。
整首诗以梦境为背景,通过描写梦境的产生和内容,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边防戍守的思念之情。诗人以独特的写法展现了自己的情感,使这首诗在陆游的老年诗中独树一帜。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鉴赏四详情»
“僵”是一个形声字,从人僵声,与“偃”同义,表示向后仰倒。后来引申为指“不动不朽”,即“僵硬”的意思。诗中的“僵卧孤村不自哀”中的“僵”是指“僵硬挺直”,形容诗人不受重用。
“戍”是一个会意字,从人持戈,本义是“守边”。所以,古代的边防战士称为“戍卒”;也指一般的驻扎、守卫。诗中的“尚思为国戍轮台”一句,可以理解为“防守”、“守卫”、“保卫”。
“阑”是一个形声字,从门柬声,本义是“门遮”,即“门的遮蔽”,门前的栅栏。后来引申为“栏杆”,“栏”字最初写作“阑”,后加上“木”字变为“楣”,简化为“栏”。阑由“遮止”的意思引申为“残尽”、“停止”的意思。诗中的“夜阑卧听风吹雨”中的“夜阑”是指“夜将尽”的意思,形容彻夜难眠。现在有成语“夜阑人静”。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详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出生在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是汉族。在他的少年时期,受到了家庭的爱国思想的熏陶。高宗时期,他参加了礼部试,但因为秦桧的干扰而被黜落。后来,孝宗时期,他获得了进士出身的荣誉。
陆游中年时期前往蜀地,投身于军旅生活,并且在宝章阁担任待制官职。晚年时,他选择退居到自己的家乡。陆游的诗歌创作非常丰富,至今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他的诗歌内容广泛,涵盖了各种主题和情感。
陆游还著有多部著作,包括《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和《老学庵笔记》等。这些著作展示了他的学识广博和文学才华。在他的作品中,他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陆游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情和对国家的忠诚。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誉为南宋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研究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