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回想当年为了建功立业驰骋万里,单枪匹马奔赴边境戍守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唯有曾穿过的貂裘,已积满灰尘变得又暗又旧。
胡人还未消灭,自己的双鬓却早已白如秋霜,只能任忧国的眼泪白白地流淌。谁能料我这一生,心始终在前线抗敌,人却老死在沧洲!
注释:
诉衷情:词牌名。
万里觅封侯: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
戍(shù):守边。
梁州:治所在南郑。陆游著作中,称其参加四川宣抚使幕府所在地,常杂用以上地名。
关河:关塞、河流。一说指潼关黄河之所在。此处泛指汉中前线险要的地方。梦断:梦醒。
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胡:古泛称西北各族为胡,亦指来自彼方之物。南宋词中多指金人。此处指金入侵者。
鬓:鬓发。秋:秋霜,比喻年老鬓白。
天山:在中国西北部,是汉唐时的边疆。这里代指南宋与金国相持的西北前线。
沧洲:靠近水的地方,古时常用来泛指隐士居住之地。这里是指作者位于镜湖之滨的家乡。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陆游在南郑军中任职以及他被弹劾罢官后的退隐生活。陆游在南郑军中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这段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1189年,陆游被弹劾罢官,不得不退隐到山阴故居,开始了长达十二年的隐居生活。
在这段退隐生活中,陆游写下了许多爱国诗词,其中包括了这首《诉衷情》。虽然具体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想象,这首诗词是陆游在退隐期间对国家和自己的思考和感慨的产物。
退隐山阴故居的十二年间,陆游经历了许多内心的挣扎和思考。他对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处境感到忧虑和无奈,同时也对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苦难充满了深深的感慨。这些情感和思考在《诉衷情》中得到了表达。
这首诗词以深沉的语言和抒情的笔调,表达了陆游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他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内心情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这首诗词充满了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展现了陆游作为一位爱国诗人的独特视角和情感表达能力。
总之,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陆游在南郑军中任职和退隐山阴故居的经历,以及他在退隐期间写下的一系列爱国诗词。《诉衷情》是其中的一篇,通过深沉的语言和抒情的笔调,表达了陆游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展现了他作为一位爱国诗人的独特视角和情感表达能力。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创作背景详情»
悲壮的氛围一下子转为失望和无奈。下片则以“关河梦断何处”为引子,表达了作者对敌人未被消灭而自己已经年老的感叹。通过对比,词人展现了自己曾经的英勇和壮志,以及现实的无奈和悲愤。全词语言简练,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够深深触动读者的心灵。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赏析详情»
陆游在南郑的戎马生活中,怀揣着寻找杀敌立功的机会,充满了报国的热情。他身披铁甲,手持长枪,冒着酷暑严寒,奔驰于岐渭蜀陇之间,为北伐进行准备。他曾向王炎陈进取之策,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充满了信心。然而,现实却让他的理想破灭了。如今,他只能在梦中重返前线,而梦醒之后,一切都消失了。他曾经穿着的那件“旧貂裘”成为他唯一的纪念,他对它十分珍视,因为它见证了他在前线的英勇事迹。离开南郑后,他一直将它保存在身边。然而,现实的悲凉让他感到无奈和伤感。胡人尚未灭亡,祖国仍未统一,他的报国之志仍未实现。这种悲凉的心情贯穿整篇词,通过描写“旧貂裘”和对胡人未灭的感慨,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失落和无奈。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赏析二详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出生在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是汉族。在他的少年时期,受到了家庭的爱国思想的熏陶。高宗时期,他参加了礼部试,但因为秦桧的干扰而被黜落。后来,孝宗时期,他获得了进士出身的荣誉。
陆游中年时期前往蜀地,投身于军旅生活,并且在宝章阁担任待制官职。晚年时,他选择退居到自己的家乡。陆游的诗歌创作非常丰富,至今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他的诗歌内容广泛,涵盖了各种主题和情感。
陆游还著有多部著作,包括《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和《老学庵笔记》等。这些著作展示了他的学识广博和文学才华。在他的作品中,他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陆游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情和对国家的忠诚。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誉为南宋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研究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