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此处指的是六个地方。伏,指臣服。计日五戎平:五戎,指五个蛮夷部落。计日,指预计。整句话的意思是,听到消息后,六个地方都臣服了,预计五个蛮夷部落也会平定。
翦灭胡虏(lǔ)骑,收复汉家城。
翦灭:剿灭。胡虏:指北方的蛮夷。骑:指骑兵。收复:夺回。
烽火连三晋,边尘起九原。
三晋:指山西、河南、陕西三省。边尘:指战争的烟尘。九原:指九原山,即今山西省的九原县。
献捷千秋业,功高万世荣。
献捷:献上战利品。千秋:千年。业:事业。功高:功绩卓著。万世荣:万世称颂。
这首诗是收录在《宁夏古诗选注》中的,由唐骥等人选注。其中提到的燕国公指的是唐玄宗时的名相张说。宗臣则指的是备受推崇的名臣,这句话表达了朝臣(张说)要离开朝廷出征的意思。庙算指的是帝王的谋略,这句话表明朝廷的策略是要休战。三台指的是唐朝的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虽然没有实权,但是是大臣们的最高荣誉称号。朔南指的是朔方的南边地区,《尚书·禹贡》中有“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的记载,偃革指的是停止战争。河右即河西,指的是黄河以西的地区,相当于现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一带。扬旌指的是战事的发生。宠锡指的是皇帝的恩赐,仙禁指的是皇宫,因为禁卫森严,臣下不能随意进出,所以称之为仙禁。光华指的是光彩明丽,汉京指的是长安。原隰指的是广平低湿的地方,这里指的是朔方各地。轸指的是盛多。为奏薰琴唱这句话,《宁夏古诗选注》中作为奏熏琴倡,这里根据其他版本进行了改动。闻风六郡伏中的六郡原指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这里泛指西北一带。伏指的是降伏,《宁夏古诗选注》中作闻风六郡勇,这里根据其他版本进行了改动。五戎指的是五兵,即弓矢、殳、矛、戈、戟,这里借指战争。山甫指的是周宣王时的卿士仲山甫,辅佐宣王中兴,这里借指张说。留侯指的是汉初功臣张良的封爵,这里也借指张说。歌钟句中的歌钟是用典,《左传》中记载了鲁襄公十一年郑人赂晋侯的事情,晋侯将一半赏赐给有功之臣魏庄子。歌钟指的是编钟,旋指的是很快,这句话是说张说很快就能得到皇帝的赏赐。衽席岂难行中的衽席指的是卧席,引申为寝处之所,《宁夏古诗选注》中作枕席岂难行,这里根据其他版本进行了改动。四牡是《诗经·小雅》的篇名,常用来表示有功大臣的归来。君指的是皇帝,履声指的是脚步声。 《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公元722年(开元十年)旧历四月,大唐燕国公张说被任命为首任朔方节度使巡边的情景。在他出征之前,唐玄宗以诗送行,众大臣也纷纷奉和应制。张九龄的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时期,大唐王朝正处于鼎盛时期,国力强盛,疆域辽阔。然而,边疆地区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唐朝政府头疼的难题。为了维护边疆的稳定,唐玄宗决定设立节度使来巡边,以加强对边境地区的控制和管理。
张说作为大唐燕国公,拥有丰富的军事经验和才干,被选为首任朔方节度使。这个职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将负责巡视边境,防范敌人的入侵,并保护边疆的安全。这对于唐朝来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对张说个人能力的一次考验。
在张说出征之前,唐玄宗以诗送行,表达了对他的赞赏和祝福。这体现了唐玄宗对张说的信任和重视,也是对他能够胜任这一重要职务的肯定。众大臣也纷纷奉和应制,表达了对张说的支持和祝福,以及对他能够成功完成任务的期望。
张九龄的这首诗可能是在这个背景下创作的。诗中可能表达了对边疆安全的关切和对张说的鼓励,同时也可能包含了对唐朝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景。这首诗可能成为了张说出征的动力和鼓舞,也成为了他在边境巡边过程中的精神支柱。
总之,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公元722年(开元十年)旧历四月,大唐燕国公张说被任命为首任朔方节度使巡边的情景。唐玄宗以诗送行,众大臣奉和应制,张九龄的这首诗成为了这一历史时刻的见证,也展现了唐朝政府对边疆安全的重视和对张说的信任。
《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进行鉴赏。首先,诗人张九龄在前一部分主要描述了张说巡边的历史背景。诗中提到“朔南方偃革,河右暂扬旌”,说明朝廷因为边境发生战事而派遣燕国公巡边。同时,诗中也写到了张说出京时的光彩,称他“宠锡从仙禁,光华出汉京”。实际上,张说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可以说是一种贬官,但作者却将其写得如此荣耀,一方面是因为应制诗不能显露不满之意,另一方面也是对友人的一种宽慰。
后一部分主要赞扬了张说的政治才能,并表达了对他建功立业的期望。诗中形象地描述了张说的治边才能,称他“闻风六郡伏,计日五戎平”。同时,作者还以仲山甫与张良来比喻张说,仲山甫与张良都是古代杰出的辅弼大臣,这充分表明了作者对张说的钦佩之情。最后的结联“四牡何时入,吾君忆履声”表达了对张说早日凯旋的期望,对张说是一种莫大的激励。
此外,这首诗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张九龄对唐玄宗兴战之心的暗中讽谏。当时唐玄宗送行诗中有“三军临朔野,驷马即戎行”、“戈剑靖要荒”等诗句,表明要耀武扬威,战服边疆。而与张九龄同时的其他大臣奉和圣制诗,大多顺从玄宗的意愿,对朝廷兴战歌功颂德。然而,张九龄在这首诗的开篇就高擎“宗臣事有征,庙算在休兵”,指出朝廷开战的目的不是为了战争本身,而是为了制止战争。这是对唐玄宗尚战的一种讽刺和警示,张九龄希望通过讽谏来感悟帝王兴战之心。在“开元盛世”的背景下,这样的讽谏实属难得之作。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张说巡边的历史背景的描写,赞美了他的政治才能,并表达了对他建功立业的期望。同时,诗中还暗中讽谏了唐玄宗兴战之心,展现了张九龄的智慧和勇气。这首诗既是对张说的赞美,也是对时代背景的思考和警示,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鉴赏详情»
张九龄(678-740)是唐朝开元年间的一位重要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他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出生于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他在长安年间考中进士,后来担任过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职位。虽然后来被罢相,但他仍然继续为国家服务,担任荆州长史一职。
张九龄的诗风清淡,他的诗作以五言古诗为主,用素练质朴的语言表达深远的人生感慨。他的诗作对于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代表作品有《曲江集》。
除了在文学上的成就,张九龄还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政治家。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敢于直言敢谏,善于选拔贤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他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唐朝的“开元之治”做出了积极贡献。因此,他被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的一生充满了辉煌和成就,他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才华使他成为唐朝时期备受尊敬的名相和诗人。他的影响力和贡献在当时和后世都是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