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海燕虽然是细微渺小的,趁着春天也只是暂时回到北方。
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开着。
便一日数次出入华堂绣户,衔泥作窠。
海燕无心与其他动物争权夺利,鹰隼不必猜忌、中伤。
注释:
海燕:在中国古代,把比较宽阔的水域均成为海。“海燕”即指燕子。
虽微渺:虽然卑下低贱。
亦:也。
泥滓(ní zǐ):泥渣。贱:卑贱。
玉堂:玉饰的殿堂,宫殿的美称,这里暗指朝廷。
绣户:华丽的居室,隐喻朝廷。
时:时而。
双:成双。
华堂:与上文“绣户”同义。
竞:竞争,争夺。
鹰隼(sǔn):鹰和雕,泛指猛禽。
莫相猜:不要猜忌。相,一方对另一方(发出动作)。
《归燕诗》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唐代名相张九龄在开元年间的遭遇。张九龄是一位以直言敢谏而著名的官员,但在公元736年,他察觉到皇帝对自己心生不满。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他最终向李林甫低头,并写下了这首诗赠与李林甫。然而,李林甫并不心慈手软,很快就借严挺之事件来诽谤张九龄,导致他被罢相。据推测,《归燕诗》大约是在这年秋天写成的。 《归燕诗》创作背景详情»
《归燕诗》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作,通过描写燕子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张九龄的自我写照和退隐之志。
诗中以海燕为切入点,诗人通过描写海燕的微小和贱质,隐喻自己出身微贱,与李林甫等华贵出身的官员不同。诗中的“乘春亦暂来”一句,表明诗人在圣明的时代只是暂时来朝廷做官,如同燕子春来秋去,不会久留。接着,诗人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开着,一日数次出入其中,衔泥作窠,来隐喻自己在朝廷为相,日夜辛劳,惨淡经营。而“绣户”、“华堂”和“玉堂”则是隐喻朝廷的象征。最后一句则是诗人告诫李林甫,表明自己无意与他争权夺利,不需要他的猜忌和中伤,自己要退隐了。这时,李林甫已经掌握了大权,张九龄自知不可能有所作为,只能退让,但内心并非没有牢骚和感慨。
这首诗的对仗工整,语言朴素,风格清淡。它以燕子为主题,但又不仅仅是描写燕子,而是通过燕子来表达诗人自己的心情和志向。诗人选择了最能模写自己形象的外物──燕子,句句诗不离燕子,但又不黏于燕子,达到了不即不离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手法展示了作者的匠心和才华。
总的来说,《归燕诗》通过描写燕子的形象,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张九龄的自我写照和退隐之志。诗中的意境清新,语言简练,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感慨。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物之作,更是一首抒发内心情感的佳作。
《归燕诗》鉴赏详情»
张九龄(678-740)是唐朝开元年间的一位重要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他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出生于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他在长安年间考中进士,后来担任过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职位。虽然后来被罢相,但他仍然继续为国家服务,担任荆州长史一职。
张九龄的诗风清淡,他的诗作以五言古诗为主,用素练质朴的语言表达深远的人生感慨。他的诗作对于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代表作品有《曲江集》。
除了在文学上的成就,张九龄还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政治家。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敢于直言敢谏,善于选拔贤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他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唐朝的“开元之治”做出了积极贡献。因此,他被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的一生充满了辉煌和成就,他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才华使他成为唐朝时期备受尊敬的名相和诗人。他的影响力和贡献在当时和后世都是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