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落叶落叶往下掉,秋风吹你轻轻飘。诸位欢聚小伙子,我来先唱你和调。
落叶落叶往下掉,秋风吹你轻轻飘。对面欢快小伙子,我先唱啊你和调。
注释:
萚(tuò):脱落的木叶。
女(rǔ):同“汝”,你,指树叶。
叔、伯:都是兄弟的排行,此指众位小伙子。
倡:同“唱”。一说倡导。
和(hè):伴唱。
漂:同“飘”,吹动。
要(yāo):相约。一说成也,和也,指歌的收腔。
《萚兮》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存在很多争议。《毛诗序》中提到:“《萚兮》,刺忽(即郑昭公)也。君弱臣强,不倡而和也。”朱熹在《诗集传》中认为:“此淫女之词。”然而,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很难确定诗中的主人公性别。现代学者普遍认为这是一首男女唱和的诗。
根据《毛诗序》的说法,这首诗是为了批评郑昭公的弱势统治而创作的。在这个时代,君主的权力相对较弱,而臣子的权力则相对较强。诗中的男女主人公可能代表了君主和臣子之间的关系。诗中描述了主人公们不需要倡导,却能和谐共处的情景,暗示了君主和臣子之间的和谐关系。
然而,朱熹对这首诗的解读却完全不同。他认为这是一首淫荡女子的词,暗指了女性的放荡行为。这种解读可能是基于对古代女性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现代学者更倾向于将这首诗解读为男女唱和的情景。他们认为诗中的男女主人公可能是情侣关系,通过唱和的方式表达彼此之间的爱意和情感。这种解读更符合现代人对于男女关系的理解和审美观点。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存在多种解读,从批评君主弱势统治到男女唱和的爱情表达。不同的解读角度也反映了不同时代和文化对于诗歌的理解和审美观点的差异。
《萚兮》创作背景详情»
《萚兮》是《诗经》中最短小的篇章之一,它以简洁的文辞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伤感情绪。诗人观察到被风吹落的枯叶,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伤感的情绪。然而,这种情绪的来源却难以明确——或者说即使明确也没有多大意义,无非是岁月流逝、繁华光景转瞬即逝等等。诗人只是希望有人能与他一起唱歌,让内心的伤感随着歌声流出。而“叔兮伯兮”恐怕并没有具体指代的对象,只是对可能存在的亲近者的呼唤而已。
然而,这种简单的歌谣虽然古老,却又常常给人以新鲜感。从《萚兮》开始,像楚辞《九歌·湘夫人》的“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像唐人王勃《山中》的“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直到现代徐志摩的《落叶小唱》,都有类似的表达。因为在《萚兮》中,已经涵盖了人生最基本的两种情绪:对于岁月的留恋,以及在寂寞中对亲友之情的渴望。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情绪,只是每个人用不同的形式和语言来表达而已。
《萚兮》之所以令人感动,是因为它的纯粹。在“萚兮萚兮,风其吹(漂)女”之后,诗人没有再继续下去,让人感受到从落叶中看到的生命的流失是一种无奈的事情,不再言说也无妨。而接着的“叔兮伯兮,倡予和(要)女”,又让人感受到人生的寂寞根源无法排遣。真正有人应答这呼唤,唱出心心相印的歌来,寂寞也不可能真的会让人相互靠近。呼唤只是呼唤而已。因此,这首古老的歌谣中蕴含着深深的悲凉之情。
儒者对于诗的解读常常有一些奇怪的说法。《毛诗序》中说:“《萚兮》,刺忽(郑昭公忽)也。君弱臣强,不倡而和也。”这种解读已经是牵强附会,对于诗歌本身并没有证据支持。朱熹在《诗集传》中更进一步称:“此淫女之词。”实际上,在诗中主人公的性别无法确定,无法断定为男性或女性,“淫”字更是无从解释。想要成为圣贤的人,到处都看到淫邪,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总的来说,《萚兮》以其简洁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情感触动了读者。它唤起了人们对于岁月流逝和亲友之情的共鸣,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人生的寂寞和无奈。这首古老的歌谣虽然简单,却又常常给人以新鲜感,因为它涵盖了人生最基本的情感,每个人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类似的表达方式都可以在不同的作品中找到。《萚兮》以其纯粹和深沉的情感,成为了一首令人动容的诗歌作品。
《萚兮》鉴赏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