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回忆当年在洛阳的时候,在广袤的上林苑附近射打猎物,伴着宫殿两旁的楸木树遛马散步。郁郁葱葱的景致非常漂亮,赤县辽阔好似神州一样。美好的时光未曾虚度,好朋友处处相留。无论“雪夜”还是“花朝”,他都能在众人之中脱颖而出,占尽风头。
金人入侵,逃亡到南部偏远的地方,勉强学习应玚、刘桢居王侯门下。朝廷之中,有谁敢为国出力,取得封侯功绩。大雁可以随季迁徙,江流可以日夜奔流,唯独自己,欲归而不得。随着时间的流逝,自己已日渐老去,再重返故国显然已是难上加难,只好依托梦境,将自己带回那个魂牵梦萦的故国。
注释:
- 雨中花:词牌名,双调,九十四字。
- 上苑:上林苑,东汉时置,在洛阳城西。
- 胡尘卷地:指靖康之变,金兵攻占汴京,宋室南迁。
- 曳裾:提着衣襟,形容谦卑之态。
- 应刘:即汉末依附曹氏的应玚、应应璩兄弟与刘桢。
- 螭蟠龙卧:指卧龙。螭,龙类。蟠,伏。这里指诸葛亮似的才志之士。
- 东周:洛阳是东周的王城,这里指朱敦儒的故乡。
《雨中花·岭南作》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中国宋朝的靖康元年。在这一年,金兵攻占了宋朝的都城卞京,迫使宋室皇帝南渡,逃离北方。朱敦儒作为一位文人,也不得不随着逃难的人流一同离开北方,来到了岭南地区。他最终在粤西泷州找到了一个临时的居所,暂时安顿下来。
在这个新的环境中,朱敦儒感受到了流离失所的苦楚和无奈。他对于故土的思念和对于逝去的岁月的怀念,使得他的心情变得愈发沉重。然而,他并没有沉溺于悲伤之中,而是选择了用词曲表达自己的情感。
于是,朱敦儒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以他的亲身经历为背景,表达了他对于故土的眷恋和对于逝去岁月的怀念之情。他用深沉的笔触描绘了自己流离失所的心境,以及对于家园的思念之情。这首词既是他个人情感的宣泄,也是对于时代动荡的抒发。
这首词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成为了朱敦儒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才华和情感,也反映了那个动荡时期人们的心境和生活状态。这首词通过词曲的形式,将作者的心声传达给了读者,引起了人们对于流离失所和家园思念的共鸣。
朱敦儒的这首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成为了后人对于那个动荡时期的回忆和思考的重要参考。它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遗产。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人们在逆境中的坚韧和对于家园的眷恋。
《雨中花·岭南作》创作背景详情»
中前后两个部分的对比,形成了鲜明的矛盾冲突,展现了词人在历经沧桑后的心境变化。
整篇赏析以承平岁月中的胜景清游为开端,通过描绘射猎西苑、走马东郊等盛况,展示了词人往日与狂朋怪侣俊游的豪情壮志。接着,以伊川雪夜、洛浦花朝、占断狂游三句妙语,将词人的狂游盛况写到了极致,展现了他当年的风华绝代。
然而,下片中词意陡转,词人被迫避难南荒,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流离道路的痛苦使他从醉梦中惊醒,他要为民族的振兴呐喊搏斗。然而,他的热情却不被置理,无法建树功业。这种内心痛苦的披露,充满了失望和沉重。
接下来的塞雁、蛮江二句,抒写了词人对故国的苦思。塞雁和蛮江都是自由的,而词人却不能重返故园。这几句融情入景,写得真切感人。最后,词人表达了北归无望的悲哀,通过梦境的欢愉来衬托实境的悲惋,加倍了悲哀之情。
整篇赏析通过对比前后两个部分的内容,展现了词人在历经沧桑后的心境变化,从豪情壮志到失望和悲哀,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无奈。同时,词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用典、纪实、对仗等,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雨中花·岭南作》赏析详情»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是洛阳人。他曾担任过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等职务。后来他退休了,定居在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朱敦儒去世。他留下了一部名为《樵歌》的词集,共三卷。朱敦儒因其才华出众而被称为“词俊”,与“诗俊”陈与义等人一起被称为“洛中八俊”。楼钥在《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中提到了这一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