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原文赏析

  • gào
    guī
    huà
    zhú
    bié
    weí
    xiàn
    shēn
    shì
    mín
  • [
    qīng
    dài
    ]
    zhèng
    xiè
  • shā
    zhì
    weí
    guān
    náng
    tuó
    xiāo
    xiāo
    liǎng
    xiù
    hán
  • xiě
    zhī
    qīng
    shòu
    zhú
    qiū
    fēng
    jiāng
    shàng
    zuò
    gān
    竿

原文: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相关标签:抒怀品格

译文及注释

译文:我决定抛弃乌纱帽弃官而去,回家之时两袖清风,一贫如洗。
我画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在(秋天)凉风习习的江边当作渔竿。

注释:乌纱:当时做官为宦的代名词
囊橐(náng tuó):一种口袋。
萧萧:空空的样子。

补充汉字译文及注释:
乌纱帽(wū shā mào):黑色的官帽,官员的标志。
弃官(qì guān):放弃官职。
两袖清风(liǎng xiù qīng fēng):形容一无所有,贫穷的样子。
一贫如洗(yī pín rú xǐ):形容非常贫穷,一无所有。
竿(gān):长而细的棍子。
瘦竹(shòu zhú):细长的竹子。
凉风习习(liáng fēng xí xí):凉爽的风吹拂。
江边(jiāng biān):河流或湖泊的边缘。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乾隆十八年,山东大旱,整个地区遭受了严重的干旱灾害。在这个困难的时刻,潍县县令郑板桥积极请求赈济饥民,希望能够缓解灾区的困境。然而,由于他的请求得罪了上司,郑板桥不得不被罢官离开潍县,返回自己的家乡。

在离开潍县之际,郑板桥写下了这首诗作,作为对潍县绅士民的告别。这首诗表达了郑板桥对潍县的深深眷恋和感激之情。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潍县绅士民的敬意和感谢,感谢他们对自己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潍县的美好回忆和对未来的祝福。

这首诗不仅仅是郑板桥对潍县的告别,更是对整个山东大旱时期的反思和思考。郑板桥通过这首诗,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灾区的关注和关心,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渡难关。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离开和这首诗的传播,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行动,为灾区带来希望和重建的力量。

这首诗作不仅仅是一篇创作背景,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和反思。它记录了山东大旱时期的艰难和困境,也展现了郑板桥作为一位县令的责任和担当。这首诗作通过诗人的笔触,将灾区的苦难和人们的希望传递给读者,引起了社会的共鸣和关注。

郑板桥的这首诗作,不仅仅是一篇创作背景,更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篇。它通过诗人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思考,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善良。这首诗作不仅仅是对潍县的告别,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呼唤和期望。它希望能够唤起人们的关注和行动,为灾区带来希望和重建的力量。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以郑板桥离开潍县的场景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关心和对清廉官员的赞赏。诗中描述了郑板桥离开潍县时的情景,他身无分文,只有一囊书画和两袖清风。这表明他在任期间没有贪污受贿,保持了廉洁的作风。诗中的词语如“萧萧寒”、“清瘦”、“秋风”等,传递出一种凄凉和冷落的感觉,与郑板桥的心情和处境相呼应。

这首诗是一首赠别诗,但与一般的赠别诗不同。一般的赠别诗多是表达离别之情,而这首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郑板桥的赞赏和敬佩。作者通过描绘郑板桥离开潍县时的情景,展现了他的清廉和正直,以及对百姓疾苦的关心。这种特别的赠别方式,更加突出了郑板桥的品德和为官之道。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郑板桥离开潍县时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赏和敬佩。诗中的词语和意境与郑板桥的心情和处境相呼应,给人一种凄凉和冷落的感觉。这首诗以特别的方式赠别,更加突出了郑板桥的清廉和为官之道。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赏析详情»

清代诗人郑燮的照片
郑燮

郑燮郑板桥(1693—1765)是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他的名字是燮,字是克柔,是汉族,出生在江苏兴化。他的一生主要在扬州客居,以卖画为生。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都是独立的,被世人称为“三绝”。他擅长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尤其是画竹,已经有五十多年的时间,成就非常突出。他还著有《板桥全集》。他曾经是康熙年间的秀才,雍正年间的举人,乾隆元年的进士。中进士之后,他历任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的知县,以惠政著称。然而,因为他请愿救济饥民而得罪了上级官员,最终因病辞官回家。最后,他在1765年去世。

猜您喜欢

题画竹

清代 郑燮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清代 郑燮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道情十首 其五

清代 郑燮

老书生,白屋中,说黄虞,道古风,许多后辈高科中。
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
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