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
子产曰:“少,未知可否。
”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
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子产曰;“不可。
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今吾子爱人则以政。
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
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于郑国,栋也。
栋折榱崩,侨将厌焉,敢不尽言?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
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
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
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譬如田猎,射御贯,则能获禽;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子皮曰:“善哉!虎不敏。
吾闻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
我,小人也。
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远而慢之。
微子之言,吾不知也。
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
’今而后知不足。
自今请虽吾家,听子而行。
”子产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
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抑心所谓危,亦以告也。
”子皮以为忠,故委政焉。
子产是以能为郑国。
重要的是,他们讨论了尹何是否适合治理一个采邑。子产认为尹何年轻,不确定他是否能胜任。子皮则认为尹何忠厚谨慎,他喜欢尹何并相信他不会背叛自己。他认为让尹何去学习一下,他会更加懂得治理政事的方法。然而,子产不同意这个想法。他认为如果真的喜欢一个人,就应该让他得到好处。现在子皮喜欢尹何,却想让他来管理政事,这就像让一个还不会拿刀的人去割肉一样,很可能会伤害自己。他认为子皮所谓的爱人只是在伤害他,那么以后谁还敢求得子皮的喜爱呢?子产认为子皮在郑国的地位如同房屋的栋梁,如果栋梁折断了,屋椽就会崩塌,他也会被压在屋子底下。因此,他不敢不把自己的全部想法说出来。他举例说,如果子皮有一块美丽的锦缎,他肯定不会让人用它来练习剪裁衣服。担任大官、治理大邑,这些都是人们身家性命之所寄托,却让一个正在学习的人来担当。大官大邑与美丽的锦缎相比,不是更加贵重吗?他认为只听说过学好了然后才去管理政事,没听说过就用治理政事的方式来让他学习的。如果真这么做,一定会受到危害。他再次强调,就像打猎一样,只有射箭、驾车这些技能练熟了,才能猎获禽兽。如果从来没有登过车、射过箭和驾过车,总是为翻车发生事故而担心,那么哪里还顾得上猎获禽兽呢?子皮听了子产的话后表示赞同,他承认自己是个小人,只关注眼前的小事,而忽视了大官、大邑这些身家性命之所寄托的重要事情。他感谢子产的提醒,并表示从现在起,即使是治理自己的封地,也要听从子产的意见行事。子产则表示人心的不同就像人的面貌一样,他不敢说子皮的面貌和他一样,但他认为危险的事情还是要提醒的。 《子产论尹何为邑》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围绕《左传》中的一段对话展开,描述了郑国的上卿子皮和继任子产之间的交流。文章认为,子产展现了远见卓识和知无不言的坦诚态度,而子皮则虚怀若谷、从善如流,二人之间互相信任、互相理解,成为人际关系的楷模。
文章首先赞扬了《左传》善于叙事的特点,叙述线索清晰,结构严谨。全文紧紧围绕用人问题展开,开门见山,中心突出,线索明确。尽管对子皮如何具体安排使用尹何、子产的想法和做法只是简单提及,但这种详略得当的叙述方式令人信服。
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子皮和子产的言行进行了生动逼真的描述,使人物性格跃然纸上。子产委婉地反对子皮的想法,但子皮仍坚持己见。子产随后详细分析了子皮思想的错误性,以自己的高瞻远瞩和诚恳态度感动了子皮,使他接受了劝告,并加强了对子产的信任和重视。而子皮在听到下属更为坚决的反对和详细分析后,不但赞赏对方的见解,还真诚地表示自己的佩服,并进一步加大了对子产的信任和重用。这展示了贤能之士的智慧和才能,也符合《左传》中对明君典型的推崇。
文章还赞扬了《左传》中的语言,特别是子皮和子产的对话。对话简炼而丰润,含蕴而畅达,曲折而尽情,极富表现力,典型地展现了《左传》的语言风格。
总的来说,这篇赏析通过对《左传》中一段对话的分析,展示了子产的远见卓识和知无不言的坦诚态度,以及子皮的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品质。二人之间的互相信任和互相理解成为人际关系的楷模。文章还赞扬了《左传》善于叙事的特点和其语言的表现力。
《子产论尹何为邑》赏析详情»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是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他是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
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是对《春秋》这一古代史书的注释和补充,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之作。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揭示了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战争和外交关系,对于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和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国语》是左丘明整理的一部古代国别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各国的历史和政治制度。这部书对于了解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左丘明作为太史,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他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的思想。他的著作对于后世的历史学、政治学和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后人称为“左丘明之学”。
左丘明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他的贡献和影响使他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人物,被后人尊称为“左丘明先生”。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
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
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
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
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曰:“是必有异。
”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
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
公曰:“是宜名凌虚。
”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
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
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
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
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