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虚台记》原文赏析

  • líng
    tái
  • [
    sòng
    dài
    ]
    shì
  • guó
    nán
    shān
    zhī
    xià
    ruò
    yǐn
    shí
    shān
    jiē
  • fāng
    zhī
    shān
    gāo
    zhōng
    nán
    ér
    zhī
    shān
    zhě
    jìn
    fēng
  • zhì
    jìn
    qiú
    zuì
    gāo
    shì
  • ér
    tài
    shǒu
    zhī
    weì
    cháng
    zhī
    yǒu
    shān
    yān
  • suī
    feī
    shì
    zhī
    suǒ
    sǔn
    ér
    yǒu
    dāng
    rán
    zhě
  • líng
    zhī
    suǒ
    weí
    zhù
  • fāng
    weì
    zhù
    tài
    shǒu
    chén
    gōng
    zhàng
    xiāo
    yáo
    xià
  • jiàn
    shān
    zhī
    chū
    lín
    zhī
    shàng
    zhě
    leì
    leì
    rén
    zhī
    xíng
    qiáng
    wài
    ér
    jiàn
  • yuē
    shì
    yǒu
  • shǐ
    使
    gōng
    záo
    qián
    weí
    fāng
    chí
    zhù
    tái
    gāo
    chū
    zhī
    yán
    ér
    zhǐ
  • rán
    hòu
    rén
    zhī
    zhì
    shàng
    zhě
    huǎng
    rán
    zhī
    tái
    zhī
    gāo
    ér
    weí
    shān
    zhī
    yǒng
    yuè
    fèn
    xùn
    ér
    chū
  • gōng
    yuē
    shì
    míng
    líng
  • gào
    cóng
    shì
    shì
    ér
    qiú
    wén
    weí
  • shì
    gōng
    yuē
    zhī
    feì
    xìng
    chéng
    huǐ
    ér
    zhī
  • zhě
    huāng
    cǎo
    tián
    shuāng
    lòu
    zhī
    suǒ
    méng
    huǐ
    zhī
    suǒ
    cuàn
  • fāng
    shì
    shí
    zhī
    yǒu
    líng
    tái
    feì
    xìng
    chéng
    huǐ
    xiāng
    xún
    qióng
    tái
    zhī
    weí
    huāng
    cǎo
    tián
    jiē
    zhī
  • cháng
    shì
    gōng
    dēng
    tái
    ér
    wàng
    dōng
    qín
    zhī
    nián
    tuó
    quán
    nán
    hàn
    zhī
    cháng
    yáng
    zuò
    ér
    beǐ
    suí
    zhī
    rén
    shòu
    寿
    táng
    zhī
    jiǔ
    chéng
  • shí
    zhī
    shèng
    hóng
    jié
    guǐ
    jiān
    ér
    dòng
    zhě
    bǎi
    beì
    tái
    ér
    zaī
    rán
    ér
    shǔ
    shì
    zhī
    hòu
    qiú
    fǎng
    仿
    ér
    tuí
    yuán
    zhě
    huà
    weí
    shǔ
    jīng
    qiū
    lǒng
    ér
    kuàng
    tái
    tái
    yóu
    shì
    cháng
    jiǔ
    ér
    kuàng
    rén
    shì
    zhī
    sāng
    wǎng
    ér
    lái
    zhě
    ér
    huò
    zhě
    kuā
    shì
    ér
    guò
  • gài
    shì
    yǒu
    shì
    zhě
    ér
    zài
    tái
    zhī
    wáng
  • yán
    gōng
    tuì
    退
    ér
    weí
    zhī

原文: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
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
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
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
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曰:“是必有异。
”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
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
公曰:“是宜名凌虚。
”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
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
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
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
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叙事抒怀

译文及注释

就是一种愚蠢的幻想。所以,我认为凌虚台只是一时的兴盛,不值得过多的关注和赞美。”


注释:
1. 居住在南山脚下:住在南山附近。
2. 自然饮食起居都与山接近:生活习惯与山相近。
3. 终南山:山名,指陕西省终南山。
4. 扶风城:城市名,指陕西省扶风县。
5. 附近:周围。
6. 太守:官职名,指地方行政长官。
7. 凌虚台:台名,指陕西省终南山上的一座高台。
8. 陈太守:指陈公,即陈太守。
9. 杵着拐杖穿着布鞋:手扶拐杖,脚穿布鞋。
10. 山峰高出树林之上:山峰高出树林。
11. 重重叠叠:层层叠叠。
12. 发髻:头发盘成髻。
13. 派工匠:派遣工匠。
14. 方池:方形的水池。
15. 屋檐:房屋的边沿。
16. 凌虚台很合适:凌虚台的名字很适合。
17. 苏轼:宋代文学家苏轼。
18. 事物的兴盛和衰败:事物的繁荣和衰落。
19. 长满荒草的野地:长满野草的荒地。
20. 霜露覆盖的地方:被霜露覆盖的地方。
21. 狐狸和毒蛇出没的所在:狐狸和毒蛇经常出没的地方。
22. 凌虚台呢:指凌虚台的存在。
23. 兴盛和衰败交替无穷无尽:繁荣和衰落交替不断。
24. 高台会不会又变成长满荒草的野地:高台是否会再次变成长满野草的荒地。
25. 秦穆公的祈年、橐泉两座宫殿:指秦穆公所建的祈年宫和橐泉宫。
26. 汉武帝的长杨、五柞两座宫殿:指汉武帝所建的长杨宫和五柞宫。
27. 隋朝的仁寿宫也就是唐朝的九成宫:指隋朝所建的仁寿宫,后来成为唐朝的九成宫。
28. 一时的兴盛:暂时的繁荣。
29. 区区一座高台而已:只是一座普通的高台而已。
30. 人世的得失,本就来去匆匆:人世间的得失本就是短暂的。
31. 夸耀于世而自我满足:在世人面前夸耀而自我满足。 《凌虚台记》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苏轼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政治家和艺术家,他以其才华横溢和多才多艺而闻名于世。在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开始担任凤翔签判的职务,这是他在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嘉佑八年(1063年),凤翔太守陈希亮在后圃筑台,取名为“凌虚”。这个台的名字意味着它超越了现实世界的束缚,象征着人们对于超越尘世的追求和向往。陈希亮希望苏轼能够为这个台撰写一篇记述,以表达对于这种追求的理解和赞美。

苏轼接受了陈希亮的请求,并创作了这篇《凌虚台记》。这篇记述以苏轼独特的文笔和思想深度,描述了凌虚台的壮丽景色和它所代表的意义。苏轼通过描绘台上的云雾缭绕、山水交融的景象,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超越尘世的向往。

《凌虚台记》是苏轼在政治生涯中的一次创作,它展示了苏轼对于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这篇作品不仅仅是对于凌虚台的描写,更是对于人类追求理想和超越现实的思考。它通过苏轼独特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给人们带来了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和启示。

《凌虚台记》成为了苏轼文学创作中的一颗明珠,它展示了苏轼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思想家的才华和智慧。这篇作品不仅仅是对于凌虚台的描写,更是对于人类追求理想和超越现实的思考。它通过苏轼独特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给人们带来了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和启示。 《凌虚台记》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苏轼的议论开始。他以“然后”三句为过渡,将叙述与议论紧密结合起来。他首先指出太守筑台的初衷是为了观山,但在他看来,这种观山的方式并不合理。他认为太守应该亲自登山去观赏山景,而不是筑台来观看。他用“虽非事之所以损益”来暗示太守的行为并没有对人事产生实际的影响,只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接着,苏轼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政治应该以补于民为目标,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兴趣而行动。他用“物理有不当然者”来强调太守的行为违背了常理,因此他才会筑台来满足自己的兴趣。这种议论既体现了苏轼的政治主张,也展示了他的才华和艺术造诣。

整篇文章以叙事为主线,通过描写太守筑台的经过和苏轼对此的议论,展现了苏轼对政治的关注和对合理行为的追求。文章语言简练,意境清新,通过对山景和台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苏轼巧妙地运用讽刺的笔调,将自己的政治主张融入到文章中,使文章更具深意和思想性。整篇文章既是对太守行为的批判,也是对政治理念的探讨,展示了苏轼的独特思维和文学才华。 《凌虚台记》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猜您喜欢

入直召对选德殿赐茶而退

宋代 周必大

绿槐夹道集昏鸦,敕使传宣坐赐茶。
归到玉堂清不寐,月钩初照紫薇花。

渐渐之石

先秦 佚名

渐渐之石,维其高矣。山川悠远,维其劳矣。武人东征,不皇朝矣。
渐渐之石,维其卒矣。山川悠远,曷其没矣?武人东征,不皇出矣。
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武人东征,不皇他矣。

塘上行

两汉 甄宓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
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修修。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