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年老容衰,恰好进入维摩清净无欲无垢的状态。天女在维摩室中散花,室小无任何妨碍。红色口唇似用筷子点画,改变年少时的发髻形态显得更美。这些事,千辈子万辈子的情爱仍在。
热心事业及其胸怀,表现于情感和仪态上。在关闭的窗下,收拢头发,凝聚眉头。明天就是端午,将要编织兰草来佩带。探寻一首好词,要书写在裙带上。
注释:
殢人娇:词牌名。
朝云:苏轼侍妾,姓王,钱塘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纳,随苏轼南迁至惠州,绍圣三年(1096年)卒,年仅三十四岁。
维摩境界:佛家清净无欲的境界。维摩,维摩诘的略称,佛教菩萨名,对佛法义理修养很深。
箸(zhù)点:用筷子点上一个圆点。箸,筷子。
髻鬟(jì huán)生彩:形容头发式样美丽。
千生万生:千辈子,万辈子;永远。
著人情态:能打动人的情态。
敛云凝黛:收拢云鬓,凝聚眉头;形容严肃端庄的姿态。
端午:民间节日,在旧历五月初五。
纫(rèn)兰为佩:编织兰草来佩带。屈原《离骚》:“纫秋兰以为佩。”
《殢人娇·或云赠朝云》译文及注释详情»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五月四日,这一天,东坡身处惠州贬所已经是第二个年头了。端午节即将来临,他心中涌起了对自己的侍妾朝云的思念和关切之情。于是,他决定以一首词表达自己对她的崇敬,并祝愿她身体健康。
东坡在贬所的日子里,生活艰苦,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他对朝云的思念更是难以言喻。朝云是他在贬所期间的唯一依靠和精神寄托。她的温柔和关怀给予了东坡极大的安慰和勇气,使他能够坚持下去。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气。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以祈求平安和健康。东坡深知朝云对他的重要性,他希望朝云能够健康快乐,远离疾病和困苦。
于是,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东坡用心地创作了这首词。他用深情的笔触描绘了朝云的美丽和善良,表达了自己对她的崇敬和思念之情。他希望朝云能够像端午节一样,充满生机和活力,拥有健康和幸福的人生。
这首词不仅是东坡对朝云的表白,也是他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抒发。在贬所的岁月里,东坡通过创作诗词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寻找内心的慰藉。这首词正是他内心深处对朝云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真实写照。
这首词虽然只是东坡个人的情感表达,但它却具有普遍的意义。它让人们感受到了东坡对朝云的深情厚意,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东坡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这首词成为了东坡创作的经典之作,也成为了人们对于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象征。
《殢人娇·或云赠朝云》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描述了词人对朝云的深情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上片中,词人描绘了自己和朝云的自然体态和清净的心境。词人年老容衰,但他的心境却进入了维摩清净无欲的境界,这使得他在晚年感到欣慰。朝云年轻貌美,陪伴词人度过贬谪生活,并在方丈的小天地里学佛。她的美丽形象仍然在词人笔下闪光。词人表明他爱朝云胜于教徒爱教,表达了他对朝云的深情。
下片中,词人回忆美好的往昔,并祝愿朝云健康。他赞美朝云的善良和宽阔胸怀,以及她学习佛经的严肃态度。词人认为学古人而佩兰是最有意义的活动,他嘱咐朝云学习纫秋兰为佩,以展现高洁的形象。朝云感受到词人对自己的深情,但她也意识到许多诗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她希望词人能为她寻找一首好诗,作为终身的纪念。
整篇赏析表达了词人对朝云的深情,将其比喻为佛教徒对待释迦牟尼的虔诚程度。他们之间的情感绵绵无尽,可以说是“略去洞房之气味,翻为道人之家风”。
《殢人娇·或云赠朝云》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