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尖峭的山城,崎岖的小路,以及插在城头的旌旗都暗自发愁。就在这样的地方,孤孤单单、若隐若现地耸立着一座飞腾的高楼。
云霾隔断连绵的山峡,群山如同龙虎在静卧;阳光映照着清澈的江水,波光好像鼋鼍在浮游。
扶桑西端的树枝遥对山峡的断石,弱水东来的影子紧接长江的流水。
拄着藜杖感叹世事的人究竟是谁?血泪飘洒空中,就在我满头白发回顾的时候。
注释:
城尖径仄:城依山建筑(《上白帝城》所谓“城峻随天壁”),沿坡向上筑到山顶,过了山顶又沿坡向下,所以有“尖”处,“城尖”就是山尖。城尖两边的城头走道是倾仄(斜)的。旌旆:旌旗,旆(音佩),本义为古代旐旗末端形如燕尾的垂旒飘带。
萧涤非注:缥缈,高远不明之貌。楼高势若飞,故曰飞楼。
坼(chè),裂缝。霾(mái),指云色昏暗。龙虎卧,形容峡坼云霾。
日抱:指日照。鼋(yuán):大鳖;鼍(tuó):鳄鱼。
扶桑,见《说文》:“扶桑,神木,日所出也”。断石,指峡坼。
杖:拄(杖)。藜:用藜茎制成的手杖。谁子:哪一个。
泣血:形容极度哀痛,语出西汉李陵《答苏武书》。
回白头:掉转鬓发已白的头不再眺望。
《白帝城最高楼》译文及注释详情»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未夏初,杜甫迁居夔州,开始了他在这个地方的寄居生活。夔州位于长江边,而白帝城则坐落在夔州东面的山头上,俯瞰着长江。杜甫初到夔州时,他登上了白帝城的最高楼,眺望着周围的景色,心中涌起了无尽的感慨和思绪。这段时间也成为了他诗歌创作的一个高峰期。
站在白帝城的最高楼上,杜甫可以看到长江的奔流和夔州的壮丽山川。他被这壮丽的景色所震撼,感叹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他的心灵被这一切所触动,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现实。在这个时候,他写下了《白帝城最楼》这首诗。
这首诗中,杜甫以白帝城为背景,表达了他对时代动荡和社会不公的忧虑。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社会的呼吁。他通过描绘白帝城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对于人类命运的思考。他以自己的诗歌声音,呼唤着社会的正义和人们的良知。
杜甫在夔州的寄居生活,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他在这里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和社会的现实,这些都成为了他诗歌创作的重要来源。他的诗歌在这个时期更加深入人心,更加真实和感人。他的诗歌不仅仅是对于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对于人类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呼唤。
杜甫在夔州的寄居生活,为他的诗歌创作开辟了新的境界。他通过观察和思考,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诗歌中,使得他的诗歌更加深入人心,更加具有感染力。他的诗歌不仅仅是对于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对于人类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呼唤。这段时间的创作,使得杜甫的诗歌更加丰富和成熟,也为他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白帝城最高楼》创作背景详情»
白帝城是位于夔州东白帝山上的一座城池,背负峭壁,面临大江,地势高峻,是三峡入口处的著名景点。杜甫晚年居住在夔州,写了很多描写白帝城的作品,其中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
诗的开头就突出了白帝城最高楼的高耸:城尖经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城池高耸,道路险峻,城头上插满了旗帜,而旗帜也因为城楼的高险而愁苦,这样的景象让人不禁感到愁绪油然而生。白帝城楼高耸于缥缈之间,仿佛凌空飞翔,诗人站在楼前,远眺四周,心胸也因此开阔起来。站在如此高处,视野如此广阔,使得整首诗在还未展开之前就笼罩在一种雄奇壮丽的气势之中。
接下来的一联是描写楼头所见:江峡忽然像是裂开了一样,云雾笼罩,纵横交错的怪石就像是龙蛇盘踞一样,横卧在波心之上;而江水又忽然清澈起来,阳光照耀下,滩石在闪烁的光影中隐约闪耀,就像是鼋鼍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戏。阴晴气象变化多端,但每一种景象都各有动人之处,两句并列,将楼头观景的瞬息万变写得栩栩如生。
最后一联是诗人登高俯瞰,心驰神往,想象出了虚幻的景象:扶桑是古代神话中东方日出的地方,有一棵神木,高达数千丈;而弱水是古代神话中西方昆仑山下的一条水流。诗人设想,扶桑的枝条正好与山峡相对,弱水的影子似乎与长江相随。之前的诗人通常是用“东观扶桑曜,西卧弱水流”来写,而杜诗却反过来使用,紧扣诗题,极力渲染城楼的高耸,扶桑向西;同时也强调江流的遥远,弱水从东方流来。通过虚幻的景象来描绘现实的景观,传达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最后两句“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诗人的目光又从远景回到了楼头,一个孤独的老者,倚着拐杖望向天空,情境与开头的“独立”句相似,面对浩渺的江水,站在险峻的山峰上,心与物融为一体,问道“叹世者谁是子孙?”似乎已经达到了忘我境界。但是执着难以摆脱,只能泪水洒向天空。诗人一生漂泊,年过半百仍然没有归宿,写这首诗时距离安史之乱平息还不过三四年,国家正处于百废待兴的时期,国家的仇恨、家乡的思念,一生的叹息和感慨,都积压在胸中,只有回首往事,让这片古老而荒凉的土地回荡着凄凉的声音。
《白帝城最高楼》赏析详情»
杜甫(712-770)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他的字是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他出生在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汉族。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约有1400余首被保留了下来。他的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杜甫曾居住在成都。后世为了纪念他,在成都建立了杜甫草堂。杜甫的诗歌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包括政治、社会、自然和人生等方面。他的作品中也包含了对自己个人经历和情感的表达。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广为传诵,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广泛阅读和研究。
高高屋,罗幕卷轻漪。
阿渚一周围。
雄吞不数针三碗,治生何计韭千畦。
是贤乎,既富矣,又时兮。
我喜踏探梅溪畔月。
君爱扫煮茶枝上雪。
君遣兴,我心夷。
东家画鼓更深舞,西家红烛醉时归。
莫教他,知我辈,
金闺彦,荷蒉过山前。
把钓坐溪边。
呼来每得天颜笑,放归犹作地行仙。
尽教人,瞋避俗,谤逃禅。
且缄了、淳夫三昧口。
更袖了、坡公三制手。
宁殿后,不争先。
小于卫武二十岁,大于绛老两三年。
这高名,并上寿,几人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