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索桅竿立啸空,篙师酣寝浪花中。
捍索:船桅两旁的索。
译文:船桅两旁的索被紧紧拉住,船桅高高耸立在空中,船夫在浪花中熟睡。
故应菅蒯知心腹,弱缆能争万里风。
菅、蒯:草绳,用以编缆的。
译文:因此,编织缆绳的人是船夫最亲密的朋友,即使是脆弱的缆绳也能抵挡万里的风。
此生归路愈茫然,无数青山水拍天。
译文:这一生的归途越发茫然,无数青山和水拍打着天空。
犹有小船来卖饼,喜闻墟落在山前。
译文:仍然有小船来卖饼,喜欢听到集市在山前的消息。
我行都是退之诗,真有人家水半扉。
译文:我所行走的都是退之的诗句,真实的人家只有半扇水门。
千顷桑麻在船底,空余石发挂鱼衣。
译文:船底下有千顷的桑麻,只剩下一些石头挂着鱼的衣服。
日轮亭午汗珠融,谁识南讹长养功。
译文:太阳在正午时汗水融化,谁能认识到南讹长养的功劳。
暴雨过云聊一快,未妨明月却当空。
译文:暴雨过后,云彩稍稍散开,但明月仍然高悬空中。
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
译文:躺着看着落月横跨千丈,起身呼唤清风得到半张帆。
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
并:傍。巉岩:山石险峻。这里借喻人生道路上的难行。
译文:且让我们傍着水村侧身而过,人生的道路哪里不是险峻的山石。
《慈湖夹阻风》译文及注释详情»
1. 慈湖夹在当涂境,绍圣元年(公元1094)南行过此时作。
(慈湖:指地名,位于当涂境内;夹:夹在中间;当涂境:指地名,指当时的行政区域;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南行过此时作:指作者在南方行走时写下了这首诗。)
2. 捍索,船桅两旁的索。
(捍索:指船桅两旁的绳索,用于固定船桅。)
3. 菅(音jiān)、蒯(音kuǎi),草绳,用以编缆的。
(菅、蒯:指两种草的名称,用于编织绳索。编缆:指用绳索固定船只。)
4. 并,傍。
(并:指靠近,紧挨着。傍:指靠近,紧挨着。)
5. 巉岩,山石险峻。这里借喻人生道路上的难行。
(巉岩:指陡峭的山石,形容险峻。这里借喻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艰险。)
《慈湖夹阻风》注释详情»
这篇简析主要解读了这首诗的意境和哲理。首先,诗中描绘了苏轼躺在船上观赏月落的情景,形容了天边云横千丈的壮丽景象。接着,老船工感觉到风势即将转变,呼唤清风,加紧开船。这表现了老船工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然后,诗中提到了船经过险段,虽然有一定的风险,但作者选择了傍着临江的小村,随遇而安。最后,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船行的经历,表达了直面现实、不避艰险、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通过形象的描写和景物的对比,寓意深远。作者通过描绘天边云横和老船工呼唤清风的情景,表达了人生中面临困难和挑战时,应该勇敢面对,积极应对。同时,通过船行经过险段的描写,表达了人生中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但是只要我们选择了一条路,就要勇敢地面对,不退缩。最后,通过选择傍着临江的小村,随遇而安的态度,表达了对人生的豁达和接受。
整首诗通过简洁而形象的语言,将哲理融入到景物描写中,给人以启示和思考。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船行的经历,表达了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和主张。这种随遇而安、勇敢面对的人生态度,给人以启示,让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定信心,积极应对。
《慈湖夹阻风》简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