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选择吉地用青茅盖成禅堂,青山团团围住虚白的建筑。
山花飘落在幽静的门前,忘机的禅客在禅堂端坐。
涉及了有并非有意去取得,观照于空也不用去解析。
天地万籁都有缘而生,喧闹当中也有深深的沉寂。
心与物境本同一而无区别,正像鸟飞不留任何痕迹。
注释:
菁茆:即青茅。
虚白:虚白暗指禅堂,堂为环山所抱,意谓心境清静无欲。
忘机:忘机客,谓重巽。
空:照空,针对“有”而感受“有即是空”。照,观照、照见之意。
万籁:各种自然之声响。缘,因缘,梵语尼陀那。佛教以为森罗万象皆由缘而生。
窅然:怅然。
心境:境,指心所攀缘处。心、境本同一而无区别。
《禅堂》译文及注释详情»
《禅堂》是柳宗元在永州龙兴寺写的一首诗,属于他的组诗《巽公院五咏》的第三首。这首诗描绘了禅堂的景象,并表达了对佛学的理解和心境的境界。
诗中首先描写了禅堂的外貌:“发地结青茆,团团抱虚白。”禅堂由青茅盖成,被青山环绕,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接着,诗人写道:“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禅堂前的山花飘落,禅堂内坐着一个忘却尘世纷扰的禅客,突出了禅客的存在。这里的禅客也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己。
接下来的几句用禅语叙述了对佛学的理解:“有并非有意去取得,观照于全也不用去解析。”这表明诗人认识到,世间的一切都是有缘而生的,不需要刻意去追求,只需要全然观照。在喧闹的世界中,也存在着深深的寂静。这种对佛理的理解显示出诗人对禅堂的领悟和收获。
最后两句:“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迹。”表达了心境的境界,即心境本来就是如此,没有任何痕迹可寻。这种境界使诗意得到了升华,表现了空有双亡的境界。
通过描写禅堂的景象和对佛学的理解,柳宗元在《禅堂》这首诗中展示了他对禅宗的领悟和对心境的追求。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思想,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禅堂》赏析详情»
柳宗元(773年-819年)是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他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哲学家、儒学家和政治家。他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著名作品包括《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这些文章后来被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由于他是河东人,人们称他为柳河东。此外,他曾担任柳州刺史,因此也被称为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一起被认为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他们被合称为“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柳宗元的诗歌和文学成就都非常杰出,他的地位可以说是一时难分轩轾。
关于柳宗元的出生和死亡,他出生于773年,逝世于819年。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
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
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
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
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
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隤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
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
周人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法授圣也。
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
率是大道,丛于厥躬,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呜乎!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
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致祀,嘉先生独列于易象,作是颂云:蒙难以正,授圣以谟。
宗祀用繁,夷民其苏。
宪宪大人,显晦不渝。
圣人之仁,道合隆污。
明哲在躬,不陋为奴。
冲让居礼,不盈称孤。
高而无危,卑不可逾。
非死非去,有怀故都。
时诎而伸,卒为世模。
易象是列,文王为徒。
大明宣昭,崇祀式孚。
古阙颂辞,继在后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