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
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
译文:雨后初晴想到远处的江边散步,日落西山独自走向愚溪渡口。
只见洪水消退,村旁的小路重现,漂浮的木筏散乱,有的高挂在树的枝头。
注释:愚溪:即冉溪。柳宗元出于被贬逐的愤激,自称为“愚”,并把居地永州冉溪改名为“愚溪”。
村径:乡村小路。成:显现。
撩乱:搅乱的意思。浮槎:水中漂浮的木筏。
《雨晴至江渡》译文及注释详情»
柳宗元的《雨晴至江渡》是一首短小精悍的七绝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在雨后初晴的傍晚,独自到江边散步。诗人描述了洪水泛滥的景象,连村旁的小路都被淹没,漂浮的木筏被冲散,有些高挂在岸边的树枝上。这说明雨下得太猛,时间太久,诗人在屋里被困得太久了。久雨初晴,诗人迫不及待地想到江边散步,放松自己被压抑的心情。
第二句中的“独”字非常巧妙,既是写实,也是写虚。写实地表达了诗人独自一人到江边散步,写虚地指代了诗人的朋友们都被发配到偏远的州府,诗人孤身一人来到永州,感到势单力薄,难以再成气候。
第四句中的“在”字用得鲜活,木筏本应漂浮在水中,但此刻被洪水冲到岸边的树上。这三个字“在高树”让人感慨万分,凸显出凄凉和伤感。
永州是湖南省的西南部,每年春夏两季雨水特别多。结合柳宗元的另一篇文章《舜庙祈晴文》,可以看出诗人对于雨水带来的灾害和百姓的苦难有着深刻的同情。诗人在《雨晴至江渡》中表达了自己久雨蛰居之苦、远谪漂泊之痛、同情百姓遭遇的忧患意识,以及对自己抱负无法实现的愤激心情。
柳宗元的《雨晴至江渡》采用了小中见大、平淡中寓含深意的写作手法。虽然四句都是写景,但字字皆在抒情,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感受。这首诗简短而精练,字字珠玑,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感慨。
《雨晴至江渡》赏析详情»
柳宗元(773年-819年)是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他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哲学家、儒学家和政治家。他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著名作品包括《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这些文章后来被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由于他是河东人,人们称他为柳河东。此外,他曾担任柳州刺史,因此也被称为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一起被认为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他们被合称为“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柳宗元的诗歌和文学成就都非常杰出,他的地位可以说是一时难分轩轾。
关于柳宗元的出生和死亡,他出生于773年,逝世于819年。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
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
盖将吊而更以贺也。
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
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
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
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
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无他焉。
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能出诸口。
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
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
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
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
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
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
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
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
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
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
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
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
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皆相吊。
许不吊灾,君子恶之。
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
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又何阙焉?足下前章要仆文章古书,极不忘,候得数十篇乃并往耳。
吴二十一武陵来,言足下为《醉赋》及《对问》,大善,可寄一本。
仆近亦好作文,与在京城时颇异,思与足下辈言之,桎梏甚固,未可得也。
因人南来,致书访死生。
不悉。
宗元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