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昨夜的落云散漫地飘浮在水中的小洲,初升的太阳照亮了山村的茅庐。
清清的池塘边高树挺立,微风吹落了夜雨带来的满树珍珠。
我的心中正好平静无事,与美景相对恰如宾客与主人相处。
注释:愚溪北池:在愚溪钴鉧(mǔ)潭北约六十步。池水清澈,冬夏不涸。池水沿沟流入愚溪。
宿云:昨夜就有的云。
洲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明:照明,形容词作动词用。
村坞(wù):村庄,多指山村。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
予:我。
偶此:与以上景物相对。
宾:指眼前景。
主:作者自指。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译文及注释详情»
元和五年,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已经过去了五年。这五年来,他一直生活在永州的贫瘠之地,与家人分离,与朋友隔绝,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愤懑和忧愁。
柳宗元原本是一位有志向的政治家,他曾经在朝廷中担任要职,为国家做出了许多贡献。然而,由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失败,他被贬为永州司马,一下子从权臣变成了地方官员。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柳宗元感到无比的失落和绝望。
在永州的日子里,柳宗元经历了无尽的痛苦和困苦。他身处贫瘠的土地上,生活艰难,饥寒交迫。他与家人分离,无法与亲人团聚,心中充满了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他与朋友隔绝,无法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心中充满了孤独和寂寞。
在这样的环境下,柳宗元不禁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和政治理想。他开始思考,为什么自己会遭受这样的命运?为什么自己的努力和奉献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他感到国家的忧患加身,自己的忧愁也愈发加深。
于是,柳宗元开始用诗歌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他写下了《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这首五言古诗,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愤懑和忧愁。他用诗歌中的景物描绘了自己的心境,雨后的清晨,他独自来到愚溪北池,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和美丽,却无法摆脱内心的痛苦和困扰。
这首诗中,柳宗元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用雨后的清晨来象征自己的困苦和忧愁,用愚溪北池的宁静和美丽来对比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困扰。他希望通过诗歌来寻找一丝慰藉和宣泄,希望能够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找到一丝希望和力量。
这首诗不仅仅是柳宗元个人的心情抒发,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黑暗。柳宗元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揭示了朝廷的腐败和政治的黑暗,呼吁社会的改革和进步。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唤起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为国家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不仅仅是柳宗元个人的遭遇和心情,更是当时社会的写照和政治的反思。它展现了柳宗元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文人的独特视角和思考方式,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创作背景详情»
信念。诗中的描写细腻而生动,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示了雨后的清新明亮的景象。诗人通过描写愚池周围的环境,如宿云散去、晓日升起、高树临清池等,将读者带入一个明快、开朗的氛围中。诗中的“风惊夜来雨”一句,通过形象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雨后树叶上的雨点仿佛因受惊而洒落的奇妙景象。诗人将自己融入到景物中,与景物相互投合,使整个诗歌更加生动有趣。诗中的“适”字和“偶”字,表达了诗人并非总是闲适和舒畅的心情。整首诗读来,如同欣赏一幅明亮和谐的画面,既有静态的景色,又有动态的景象,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传达了乌云终会散去,光明终将来临的坚定信念。整首诗赏析了雨后的晨景,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感悟和对未来的希望。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赏析详情»
柳宗元(773年-819年)是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他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哲学家、儒学家和政治家。他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著名作品包括《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这些文章后来被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由于他是河东人,人们称他为柳河东。此外,他曾担任柳州刺史,因此也被称为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一起被认为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他们被合称为“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柳宗元的诗歌和文学成就都非常杰出,他的地位可以说是一时难分轩轾。
关于柳宗元的出生和死亡,他出生于773年,逝世于8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