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难怪这朵花枝会怨恨流泪,因为你的诗句把“瑞香”误称为“紫丁”,使它的名声传开了。你的诗句记述了吴地的风物土产,却继承了司马相如《上林赋》中记载云梦风物土产的错误。
曹子方在醉酒中提笔写诗,将紫丁香误称为瑞香花,脸上露出了惭愧的表情。你不必惭愧脸红,我理解你丰富的情感,可能被这奇香的瑞香花所触动。
注释:
⑴西江月:词牌名,原唐教坊曲。
⑵再用前韵:指使用前首《西江月·公子眼花乱发》的词韵。曹子方,名辅,曾以文章从东坡游。此词题序,《注坡词》作“真觉府(院)瑞香一本,曹子方不知,以为紫丁香,戏用前韵。”应为东坡原词序文字。
⑶名通:指通晓了花的名称。曹子方误将瑞香花说成是丁香花,故词首有“怪此花枝怨泣”之语。
⑷吴风:指吴地的风物土产。
⑸相如云梦:《注坡词》注云:“司马相如为《子虚赋》,而载云梦之饶,故山川土石、草木禽鱼,无不毕究。”然句前有“继取”二字,意在说明“相如云梦”之词语也是误指的。
⑹醉墨:指酒醉时所写出的诗句。
⑺谤花:指曹子方误将珍贵的瑞香花称之为普通的丁香花,则是“谤”(说其坏话)。
⑻情秾(nóng):指情感丰富。
《西江月·再用前韵戏曹子方》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元祐六年(1091年)三月,地点是福建路。当时,福建路转运判官曹辅权(字子方)来到了这里。苏轼陪同他一起在雪中游湖,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过了一些日子,龙山真觉院的瑞香花开放了,他们再次一同前往欣赏花朵。然而,曹子方和其他坐客却认为这些花并非瑞香花,而是紫丁香。于是,苏轼为了为瑞香花进行辩证,连续创作了三阕《西江月》之一,即这首词。 《西江月·再用前韵戏曹子方》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词进行分析和解读。这首词以瑞香花被误称为丁香花为起点,表达了瑞香花的珍贵和与友人曹子方的友谊。上片中,词人以奇特的笔法写出瑞香花的委屈和抱怨,暗示其与众不同。词人自己也站出来为瑞香花辩护,批评友人的错误。全文使用议论的方式,但却带着浓厚的情感,使得文章不枯燥乏味,而是自然流转,淡中有味。
下片中,词人转而为友人曹子方辩护,章法变新,相反相成,形成奇趣。词人指出友人的错误是因为情感而产生的,为他解围,表现出词人与曹子方的深厚友谊。
整首词从友人误称瑞香花开始,通过侧面的描写和议论,表达了瑞香花的珍贵和与友人的情谊。全文直抒胸臆,平易真切,笔法跌宕,体物寄意,可谓素描本色。
《西江月·再用前韵戏曹子方》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