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秋天的湘江风平浪静,宽广无际,江上月落时出外的人乘船而去。
送人出外,我还得回去,面对茫茫的白蘋和翻飞的鹧鸪,我惆怅无限。
注释:潮:指波涛。
发:出发。
白蘋:一种植物。
鹧鸪:鸟名,叫声如“行不得也,哥哥”,听之悲切。
《湘江曲》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以古风的形式表达了新的思想和情感,语言简洁明快,充满了情感的韵味。首句点染了秋日湘江的景色,描绘了湘江平静无波的景象,江面的开阔更加突出。诗中使用了两个“水”字,这是常见的“同字”手法,前一个“湘水”指明了送行的地点,后一个“秋水”则点明了离人感伤的秋天时节,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荡和变化。通过与全诗送别的情境相联系,秋江的无潮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激荡,秋江的开阔则反映出诗人的忧愁和郁闷。
次句“湘中月落行人发”具体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即玉兔已沉、晨光微明的黎明时分。第一句强调了空间,第二句则强调了时间,而且,次句的“湘中”和首句的“湘水”都以“湘”字开头,这种重复不仅加深了地方色彩的描绘,也增强了音韵的回旋之美。
流畅自然是乐府诗的特点之一,而这首诗在句式上运用了长短句,这是实现流畅自然艺术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后半首诗就是如此。通过使用“送人发,送人归”这一“顶针”格的修辞手法,紧承第二句的意境,前后连用了三个“人”字,两个“送”字,两个“发”字,增强了诗歌的流畅回旋的旋律。而且,“发”与“归”的渐行渐远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送别的情感。如果说前面两个七字句弹奏的是平和舒缓的曲调,那么,“送人发,送人归”则是变奏之声,急管繁弦,表达了“凄凄不似向前声”的感觉。最后一句描写了人已经离去的情景。“白蘋茫茫”是指江上的景象,呼应了开篇对秋江的描写,诗人站在江边遥望远去的船帆,感受到了伤感的情绪,虽然没有明确表达出来。而“鹧鸪飞”则是写江边所闻的声音,与茫茫的白蘋相互映衬,鹧鸪的啼鸣仿佛更深微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和怅惘。这种以景结情的结尾,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意味。
这首诗描绘了湘江畔送别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无比惆怅的思想感情。整首诗语言简洁而情感丰富。
《湘江曲》赏析详情»
张籍(约767~约830)是唐代著名诗人,字文昌,汉族,出生在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他的先祖移居和州,因此他被认为是和州乌江人。张籍被尊称为“张水部”、“张司业”。
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被称为“张王乐府”。他的诗作广泛流传,其中著名的诗篇包括《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和《江南曲》等。
关于张籍的籍贯,有一些争议。《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是指他的郡望,而不是他的出生地。该书引用了《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斥了他是苏州人的说法,确定了他是乌江人。然而,关于他的具体出生和死亡日期,目前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