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黄昏时分,我站在栏杆边,思绪如此飘渺无际。就在孤山塔后小阁的西边,有一间幽僻的僧房。
远眺,眼前是一片茂密的树林,阴暗的寺院,像一幅退色的古画;水面上漂浮着零星的葑田,仿佛是从棋盘上割下的方格子。
秋天的景色苍凉,万物凋零,只有归鸟偶尔掠过;夕阳西沉,宁静而朦胧,只见寒烟缕缕升起。
我尤其喜欢它与我的房舍相邻。等到雪花纷飞的时候,我要再来,欣赏那银装素裹的景色。
注释:孤山指的是浙江杭州西湖的孤山,诗人在此隐居。端上人是和尚的名字。上人是佛教对具备德智善行的人的尊称。写望指写下所见之景。
底处指何处。阑即栏杆。眇通渺,此处指思绪悠长。
偏即侧。
“阴沉”句表示色泽黯淡的林间寺庙像一幅画。阴沉指色泽黯淡。
“零落”句表示零星飘在水面上的一块块葑田就像棋盘上的方格子。枰即棋盘,此处以棋盘方格喻葑田。葑指菰根,即茭白根。葑上田,又称架田,是指在沼泽中用木头搭建架子,铺上泥土和水生植物,使其浮于水上的农田。
庐指房舍。
《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译文及注释详情»
林逋是中国宋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他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闻名于世。在他隐居杭州期间,他选择了结庐在西湖的孤山上,这里有一座名为孤山寺的寺庙。孤山寺位于孤山之巅,是林逋经常喜欢登临的胜地。
这首诗是林逋在一个秋日的傍晚,在孤山寺的人房中,饱览着周围的风景时,突然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情感,于是他萌发了写诗的念头。这时的孤山寺正处于黄昏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湖面上,映照出一片金黄色的光芒。湖水波光粼粼,微风吹拂着湖面,荷叶随风摇曳,景色美不胜收。
林逋站在人房的窗前,凝望着远处的山水,心中涌起了一种莫名的感动。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也感受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喜悦和平静。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对这一刻的感慨和思考,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相结合,形成了这首美丽的诗篇。
这首诗以林逋独特的笔触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通过描绘秋日傍晚的孤山寺景色,他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感悟。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启迪。
林逋的这首诗作品,不仅展示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和独特感悟,也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这首诗作品成为了他创作背景中的一颗明珠,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创作背景详情»
和满足。整首诗以素淡的笔触描绘出幽深的景色,给人一种宁静、幽静的感觉。诗人通过描绘孤山寺端上人房的位置和视角,将读者带入了他的视野中,一起欣赏这幽深的景色。
首联破题领起,诗人凭栏远望,思绪飞得很远。他并没有明说幽思因何而起,而是将笔荡开,于颔、颈二联画了四幅风景画。这种写法使得诗中的景色一幅幅展开,给人一种逐渐进入幽深境界的感觉。
第一幅画是“方外寺”,诗人身处佛地,所以第一眼看到的便是佛寺。暮色苍茫,远远望去,这个景色暗淡得就像一帧退了颜色的约画。寺在“画轴”之中,想象奇妙。眼中是画,诗笔下也是画。画境寂静幽深,正见方外本色。
接下来是一幅“葑上田”,诗人转移了视角,看到水面上零零星星地飘荡着一块块的架田,犹如棋盘上割下来的方格子。这个比喻非常贴切,夕阳西下,夜幕将临,农失们都已荷锄归家了,画面上空无一人,分外宁静。
然后是一幅“空中鸟”,诗人举头瞻望天宇,只见寥廓秋空之中,偶尔飞过一只伶仃的小鸟。诗人赶紧将这“独鸟”捕捉进画中,又涂上几抹秋云作为背景。这幅画给人一种孤独、自由的感觉。
最后展开的是一幅在“墟里烟”,夕照之中,什么都没有,唯有袅袅寒烟萦绕半空,表明附近村落的人家已在点火做晚饭了。这幅画意境空寂,色彩也淡得不能再淡了。
整首诗通过描绘这四幅风景画,展现了高僧端上人日日置身其中的幽深清寂的环境。这种环境与林逋这位幽人断绝尘想、潇洒物外的恬静心境、闭逸情致正相吻合。诗人从中领略到了莫大的兴味和满足。整首诗以素淡的笔触描绘出幽深的景色,给人一种宁静、幽静的感觉。
《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赏析详情»
林逋(967-1028),字君复,汉族,出生于浙江大里黄贤村(也有一说是杭州钱塘)。他从小就非常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据记载,他性格孤高自好,喜欢恬淡的生活,不追求荣利。长大后,他曾经漫游江淮地区,后来隐居在杭州西湖,建造了庐山上的住所。他经常驾驶小船游览西湖的各个寺庙,与高僧和诗友交往。每当有客人来访,他会让门童子放飞鹤,只要看到鹤,林逋就会划船回来。他创作的诗歌随意而来,随意而弃,从不保留。1028年(天圣六年)去世。他的侄子林彰(朝散大夫)和林彬(盈州令)一同前往杭州,举行了完整的治丧仪式。宋仁宗赐予他谥号“和靖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