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只有在狂风中,才能看出坚韧的草木;只有在乱世中,才能辨别出忠诚的臣子。一个勇敢的人怎么能理解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道理呢?而有智慧的人,必然心怀仁爱。
注释:萧瑀,字时文,隋朝将领,被李世民俘虏后归附唐朝,被封为宋国公。
疾风:指强劲而急速的风。
劲草:指生长有力的草。
板荡:指动荡不安的时代。
勇夫:指有胆识的人。
智者:指有见识的人。
《赐萧瑀》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后,封萧瑀为宰相。然而,由于萧瑀性格直率,李世民决定将他改任太子太傅一职。萧瑀毫无怨言地接受了这个新职位,并来到东宫辅导太子。他尽职尽责地教导太子,李世民对他的教导非常满意。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李世民封萧瑀为“特进”,让他参与政事,并赠送了一首诗给他,还称赞他的忠诚和直率,认为古人也难以超越他的品质。 《赐萧瑀》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对李世民的诗作进行了解读。诗中引用了历史典故和古代诗歌,通过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识别忠诚和真正才能的重要性。
首先,诗中引用了“疾风知劲草”这句名言,用来赞美萧瑀的忠诚和坚强意志。这句话原本是汉光武帝刘秀对王霸的赞誉,后来被用来比喻只有经历过危难考验的人才能展现出真正的意志和忠诚。作者通过引用这句名言,表达了对萧瑀的赞美和认可。
接着,诗中提到了“板荡”,这是《诗经·大雅》中两篇作品的名称,用来讽刺周厉王无道,败坏政局。后来,“板荡”成为代指政局变乱的词语。诗中通过将“劲草”和“诚臣”与“板荡”相对比,表达了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很难鉴别出谁是真正坚强的草和忠诚的人。只有经历过猛烈大风和动乱时局的考验,才能看出谁是真正强劲的草和忠诚的人。
最后,诗中转换了角度,继续赞美萧瑀。诗中提到,徒有勇气的人并不懂得真正的义,而真正的智者必然心怀仁德。这里告诉读者,只有忠诚还不够,要智勇双全才算是有用之才。诗中通过对“智”、“勇”、“仁”、“义”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揭示,表达了对于知人善任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性。
整首诗意浅显,说理形象,寓意深刻。它不仅对于知人善任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于读者的自我完善,如何使自己成为智勇双全的有用之才方面,也具有启迪作用。通过引用“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这两句名言,诗中表达了只有经历过尖锐复杂斗争的考验,才能考查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和节操,才能显示出谁是忠贞的强者。
《赐萧瑀》赏析详情»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23年,年号为贞观。他的名字取意为“济世安民”,出生在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
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书法家和诗人。他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他的治理为后来唐朝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成为后世明君的典范。
唐太宗李世民的庙号是太宗,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他的陵墓位于昭陵。他于649年去世,享年5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