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塞外,寒凉的风吹得很急,交河上的冰已经结冻,广袤的沙漠上,沙丘连绵不断,阴山下的千万里都被白雪覆盖。
士兵们守卫在遥远高耸的烽火台上,一座座山峦层层叠叠,彰显出高尚的气节,众多的战旗被长风吹卷,士兵们在长城下饮马也不停歇。
寒冷的沙滩上留下了骑兵的足迹,狂暴的北风吹断了从边塞传来的歌声,胡地的灰尘像玉一样洁净了边塞,羌族的笛声和金钲的敲击声。
与世隔绝的沙漠上,战争的器械都被收藏起来,但战车却不得不在湿润的原野上颤抖摇曳。都尉们从龙堆返回,将军从马邑凯旋而来,正在传捷报。
高举旗帜,让被大雾笼罩的地方变得清净,在刻石纪功的石碑上,他们感到欢悦,在荒凉的边界上,只要有一个穿着戎装的人(作者自指)去守护,灵台上(朝廷)的凯歌就源自国界。
注释:
凄切:凄凉而急切。
交河:北方的一条河流。
沙漠:广阔的沙地。
沙丘起伏状:沙丘连绵不断。
远方的边戍:遥远的边境守卫。
旗帜:指战旗。
北风:寒冷的风。
玉门关:古代边塞要塞。
锣声:指金钲的声音。
大漠:广阔的沙漠。
指武器:指战争的器械。
收藏:保存。
原野:广阔的原野。
刻石纪功:在石碑上刻下功绩。
边荒:边境的荒凉地带。
战士:指穿戴战争服装的人。
周代台名:指灵台。
《饮马长城窟行》译文及注释详情»
李世民的《饮马长城窟行》是在贞观二十年(646年)九月驻跸灵州时创作的。当时,太宗正在平定宋金刚之乱,这是一场规模庞大的战争。在武德二年十一月,太宗率领大军前往龙门关,为了渡过冰冻的河流,他们不惧严寒,踏着冰面前行。这一壮丽景象深深地触动了诗人的心灵,他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于是濡笔马上写下了这首诗。
《饮马长城窟行》描绘了长城上的壮丽景色和战争的残酷。诗中的诗人饮马长城窟行,意味着他骑着马在长城上行走,感受着长城的雄伟和辽阔。他看到了长城上的烽火台,烽火台上的烽烟冲天,象征着战争的残酷和生死的考验。诗人还描述了长城上的守卫士兵,他们身披铠甲,手持长矛,坚守在长城上,保卫着国家的安全。
这首诗以其悲壮的气势和深刻的意境而闻名。诗人通过描绘长城的壮丽景色和战争的残酷,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战争的思考。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深深忧虑和对和平的向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战争的残酷。
《饮马长城窟行》创作背景详情»
,古代军队中用来传递指令的乐器。句意为:胡人的尘土扬起,清澈的玉门关被掩埋;羌族的笛声与金钲的韵律交织在一起。这两句描绘了战争中不同民族的冲突与融合,展现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绝漠孤烽火,寒沙连骑迹。”句意为:荒凉的沙漠中,孤独的烽火燃烧,寒冷的沙漠上骑兵的足迹连绵不断。这两句再次强调了战争的残酷与艰辛,以及边塞地区的荒凉与孤寂。
“远戍千山外,宿昔驻马鸣。”句意为:远离家乡的边塞,千山万水之外,我们驻扎在这里,夜晚马嘶声不断。这句表达了战士们长期在边塞驻守的艰辛与忠诚。
“沙场秋点兵,马作疾风声。”句意为:在沙场上,秋天点起兵旗,马儿奔驰的声音如疾风呼啸。这句描绘了战争的紧张与激烈,以及战马奔腾的壮丽场面。
整首诗以豪迈激昂的语言,描绘了大唐太宗在平定天下、开创贞观之治后的壮丽景象。诗中通过对塞外战争的描写,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艰辛,以及战士们的忠诚与勇敢。同时,诗人还通过描绘沙漠、山峦等自然景观,展现了大唐帝国的辽阔疆域和多元文化的交流。整首诗气势磅礴,意境深远,是一首具有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详情»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23年,年号为贞观。他的名字取意为“济世安民”,出生在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
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书法家和诗人。他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他的治理为后来唐朝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成为后世明君的典范。
唐太宗李世民的庙号是太宗,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他的陵墓位于昭陵。他于649年去世,享年5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