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大雪纷飞,掩蔽重门,不由得人不断魂,消瘦憔悴得有如江梅而失去往日之风韵。抬眼望去,哪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里冷落谁来理睬与慰问?好一个面容憔悴翘首远望的凭栏人!
注释:双调:宫调名,元曲常用的十二宫调之一。大德歌:曲牌名,入双调,共七句七韵。
断魂:形容人极度悲伤。
江梅:暗用梅妃之典。梅妃,唐玄宗的妃子,本姓江,因爱梅,玄宗赐名梅妃。韵:风韵。
那里:即哪里。此句是写思妇遥望远处的景象。
“好一个”句:意谓思妇在大雪纷飞中倚着楼栏,面容憔悴地翘望远人的归来。凭阑,即凭栏。
《大德歌·冬》译文及注释详情»
《大德歌》是一首为闺中女子代言的作品。根据郑振铎、胡适、吴晓铃、王季思等学者的研究,他们认为这首歌是关汉卿在元成宗朝自创的新曲调。元成宗的第二个年号是“大德”,因此可以推断出这首《大德歌》应该是在大德年间(1297—1307)创作的。
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元代,当时闺中女子的地位相对较低,受到严格的束缚和限制。她们的生活主要围绕在家庭和婚姻中,缺乏自由和独立的空间。然而,尽管受到这些限制,闺中女子们仍然有着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她们渴望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追求自由的愿望。
关汉卿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戏曲作家,深刻理解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她们的渴望。他创作了《大德歌》,以代言闺中女子的声音和情感。这首歌以新的曲调呈现,展现了女性的柔美和细腻,同时也表达了她们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
《大德歌》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限制,同时也展现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追求自由的愿望。这首歌的创作不仅是对女性的代言,也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反思和呼吁。通过这首歌,关汉卿希望唤起人们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和重视,呼吁社会给予女性更多的自由和平等的机会。
《大德歌》的创作背景不仅仅是关汉卿个人的创作经历,更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触动和反思。这首歌的诞生不仅为闺中女子代言,也为后世的女性争取平等权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大德歌·冬》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针对一支小令进行分析。小令的内容主要反映了闺中少妇绝望的心情。文章首先点明了季节,描述了大雪纷飞的景象,造成了交通阻塞,使得远行人更难归来,少妇因此感到心碎。接下来,文章直抒胸臆,表达了少妇内心的痛苦。然后,通过比喻梅妃的故事,表明思妇因为怀念丈夫而变得削瘦,失去了往昔的风韵。接着,化用了辛弃疾的词句,进一步表现了少妇的孤寂与悲痛之情。最后,少妇发出了无可奈何的慨叹。
文章指出,小令的重点句是最后一句“好一个憔悴的凭阑人”。在严寒的冬天,大雪纷飞,家家紧闭重门的日子里,少妇冒雪凭栏遥望远方归人。她在漫天风雪中依栏远望、凝思,表达了对远方归人的思念之情。文章指出,“好”字意义双关,既表达了作者深厚的同情,也有更多的赞赏之意。这句话一扫前文的绝望情绪,展现了少妇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坚强的性格。有了这句话,整篇小令的消沉气氛得以一振。
文章还指出,这支小令在结构上采用了前后矛盾对立的写法。前面几句极力描绘了少妇的绝望心情,色调越来越浓,似乎已经绝望到底。然而,最后一句却急转直下,一反常态。这种先抑后扬的结构更具有吸引人的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这篇赏析对于这支小令的内容、意境和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揭示了其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
《大德歌·冬》赏析详情»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是元代杂剧作家,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和“元曲四大家”之首。他的号分别是已斋(一作一斋)和已斋叟。关汉卿是汉族,出生在解州(今山西省运城),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一起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最大的成就在于杂剧创作,一生写了60多种杂剧,目前仅存18种。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窦娥冤》。此外,关汉卿还创作了一些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他还创作了40多首散曲和10多首套数。
关汉卿的作品中,他塑造了一个形象深入人心的角色,即“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摘自《不伏老》)。这个形象被广泛称赞,关汉卿也因此被尊称为“曲家圣人”。
关于关汉卿的生平和死亡,具体的资料并不是很清楚。根据现有的记载,他大约出生于1220年,去世于1300年。然而,关于他的具体出生地和死因等细节并没有详细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