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歌·春》原文赏析

  • ·
    chūn
  • [
    yuán
    dài
    ]
    guān
    hàn
    qīng
  • guī
    guī
    dào
    shì
    chūn
    guī
    rén
    weì
    guī
  • tiān
    qiáo
    cuì
    piāo
    piāo
    liǔ
    feī
  • chūn
    yàn
    xiāo
    jiàn
    shuāng
    yàn
    dǒu
    xián

原文: 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
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
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相关标签:春天妇女相思

译文及注释

译文:春天的杜鹃叫了,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你走的时候说是春天就回来,而今春已到,人还未归。最近几天已显得疲惫憔悴,心绪不定,好似那虚飘飘的柳絮。整个春天音讯全无,而旧时檐前燕子早已归来,忙忙碌碌地营巢筑窝干得多欢!

注释:
双调:宫调名。大德歌:曲牌名。
子规啼,不如归:子规啼声很像人说“不如归”,容易引起离人的乡愁。
憔悴:疲惫没有精神。
鱼雁:书信的代称。
则见双燕斗衔泥:只见一对对燕子争相衔泥筑巢。
斗:竞相,争着。 《大德歌·春》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大德歌·春》是中国古代戏曲作品《大德歌》中的一首新曲调。该曲调是由著名戏曲作家关汉卿在元成宗年间创作的,元成宗年号为大德,时间跨度为公元1297年至公元1307年。然而,具体的创作年份并未有确切的记载。

在元代,戏曲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关汉卿作为元代戏曲史上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对于后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德歌·春》作为《大德歌》中的一部分,是关汉卿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大德歌·春》以春天为背景,描绘了大自然苏醒的景象和人们对春天的喜悦之情。这首曲调以其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愉悦和欢乐的感受。

关汉卿在创作《大德歌·春》时,借助了元代戏曲的表演形式和音乐特点,使得这首曲调更加贴近观众的喜好和审美。通过歌词的抒发和旋律的编排,他成功地将春天的美景和人们的情感融入到戏曲中,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春天的魅力和生机。

尽管《大德歌·春》的具体创作年份不详,但它作为关汉卿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对于元代戏曲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展示了关汉卿作为剧作家的才华和创作水平,也为后世的戏曲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至今,《大德歌·春》仍然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经典之作,深受观众的喜爱和赞赏。 《大德歌·春》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关汉卿的《大德歌》是一首以春季为背景的词曲作品,通过一位闺中女子的口吻,表达了她对远方归人的长久期盼和屡次失望的相思之苦。词曲开头的两句“子规啼,不如归”既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又表达了女主人公的思念之情。她听到杜鹃的叫声,仿佛在说“不如归去”,这声声响在她的耳边,深深触动了她对远方归人的思念之情。接下来的一句“道是春归人未归”表达了她对归人的期待,但春天已经到来,却没有见到归人的踪影。由于长久的盼望未果,她的精神备受折磨,于是引出了“几日……絮飞”两句。其中,“几日憔悴”描绘了她因思念而变得憔悴的外貌,“虚飘飘柳絮飞”则表达了她内心的不安和无所适从的心情。她和归人在外的情况是未知的,是凶是吉,是祸是福,这让人无法不担心。因此,她的心情像虚飘飘的柳絮一样,无法找到归宿。接下来的一句“一春鱼雁无消息”表达了她等待了整整一个春天,九十个日夜,却没有收到任何消息,她的痛苦已经到了极点,感到无聊和无助。而作者巧妙地通过“则见双燕斗衔泥”来反衬,燕子是成双成对的,它们为了筑巢而比赛着衔泥。这种情景与孤独的少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添了几分苦涩的感觉。

整首词曲以“归”为诗眼,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象和女主人公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她对远方归人的期待和失望。词曲开头的两句“子规啼”和接下来的两句“道是春归人未归”巧妙地运用了“归”字,贴切地表达了思念之情。在虚飘飘的柳絮的衬托下,词曲中的“添”字尤为精神,准确地描绘了因思念而产生的恍惚神态。最后一句通过描写双燕衔泥筑巢的情景,反衬了少妇的孤独之苦。整篇词曲紧紧围绕着“春”字展开,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少妇的思念之情。作者在行文上惜墨如金,没有过多的赘述,使词曲更加精炼。 《大德歌·春》鉴赏详情»

赏析

这首小令以一种闺中女子的口吻,表达了她对离人归来的期盼和长久未归的哀怨情感。整首曲子以“归”为诗眼,通过巧妙运用“归”字,传达出思念的情感。首句“子规啼”,因为子规的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能够表达出闺妇怀念远方的情感。接下来的两句巧妙地使用了三个“归”字,贴切而自然地传达出思念之情。在飘飘柳絮的衬托下,使用了“添”字,准确地描绘了因思念而产生的恍惚神态。最后一句描写眼前的景象,以双燕衔泥筑巢来进一步映衬和强化浓郁的思念和孤寂之情。整首曲子运用了既典雅又通俗的语言,含蓄地表现了闺中少妇持续不断的相思之情。

这首曲子的开头两句“子规啼,不如归”既描写了景色,又描写了时光。春天里杜鹃的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这声声响在少妇的耳边,深深触动了她对远方人的思念之情。因此,第三句写道:“道是春归人未归。”由于盼望的人还未归来,少妇的精神备受折磨,于是引出了“几日……絮飞”这两句。其中,“几日憔悴”描绘了她因为思念而变得憔悴。接着,从内心揭示了少妇内心的创伤。

“虚飘飘柳絮飞”这句表面上描写的是景色,实际上是比喻少妇的心理状态。因为情侣久远不归,少妇无法得知他在外面是凶是吉,是祸是福,这让人无法不担心。因此,她的心情不定,忽高忽低,就像虚飘飘的柳絮一样,无所适从。作者通过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的刻画,描绘了一个愁苦的少妇在等待中度过了一个漫长的春天,同时也为下一句“一春”提供了依据。

既然少妇一直等待,结果九十个春天已经过去,不仅人未归,连消息也没有得到,最后就不得不伤感地明确指出“一春鱼雁无消息”。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思”字,但少妇对远方人的思念之情已经溢于言表。可以想象,此时少妇的痛苦已经达到了极点,她感到凄迷纷乱,毫无兴趣。巧妙的是,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这种感情,而是通过“则见双燕斗衔泥”来进行反衬。燕子是“双燕”,它们为了筑巢而比赛着衔泥。这种情景与孤独和寂寞的少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苦涩的感觉。

整首曲子通过子规鸟的啼叫引起少妇的思念,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大德歌·春》赏析详情»

元代诗人关汉卿的照片
关汉卿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是元代杂剧作家,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和“元曲四大家”之首。他的号分别是已斋(一作一斋)和已斋叟。关汉卿是汉族,出生在解州(今山西省运城),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一起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最大的成就在于杂剧创作,一生写了60多种杂剧,目前仅存18种。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窦娥冤》。此外,关汉卿还创作了一些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他还创作了40多首散曲和10多首套数。

关汉卿的作品中,他塑造了一个形象深入人心的角色,即“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摘自《不伏老》)。这个形象被广泛称赞,关汉卿也因此被尊称为“曲家圣人”。

关于关汉卿的生平和死亡,具体的资料并不是很清楚。根据现有的记载,他大约出生于1220年,去世于1300年。然而,关于他的具体出生地和死因等细节并没有详细的记录。

猜您喜欢

出郊

明代 杨慎

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
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

水槛遣心二首

唐代 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
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
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兰陵王·丙子送春

宋代 刘辰翁

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依依甚意绪。漫忆海门飞絮。乱鸦过,斗转城荒,不见来时试灯处。
春去。最谁苦。但箭雁沉边,梁燕无主。杜鹃声里长门暮。想玉树凋土,泪盘如露。咸阳送客屡回顾。斜日未能度。
春去。尚来否。正江令恨别,庾信愁赋。二人皆北去。苏堤尽日风和雨。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人生流落,顾孺子,共夜语。

春风

唐代 白居易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
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

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

宋代 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