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青山的影子下,小红旗舞动着,我是江南踏浪儿,玩弄潮水的年轻人。拍手想笑,我像山一样醉酒,两岸观众齐唱浪婆的词。
西兴渡口的赛舟帆刚刚落下,渔浦山头的太阳还没有倾斜。我想送潮该唱哪一支曲?对酒还应高歌陈太守作的诗。
注释:
踏浪儿,参加水戏的选手。孟郊《送淡公诗》:“你是踏浪儿,每踢清浪游。”
山简:字季伦,晋时人,好酒,《晋书》记载当时的儿歌嘲他“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李白《襄阳歌》:“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
浪婆:波浪之神。孟郊《铜斗歌》:“你是踏浪儿,饮则拜浪婆。”
欹(qī),通欹,倾斜。
底,什么。歌底曲,唱什么歌曲。
使君,指杭州太守陈襄。是日作者与陈襄同游。陈襄字述古,在当时也是有名的诗人。
《瑞鹧鸪·观潮》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苏轼在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八月任杭州通判时,观潮并写下了《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和《瑞鹧鸪》词的情景。
苏轼在杭州任职期间,八月十五日这一天,他观赏了潮水的壮观景象,并受到了启发,写下了五首绝句诗。这些诗被刻在了安济亭上,成为了他的作品之一。
同时,王文诰在《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中指出,苏轼在观潮之后,还创作了一首名为《瑞鹧鸪》的词。这首词可能也是在安济亭上题写的。
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苏轼在宋神宗熙宁六年八月期间的创作背景。观潮的壮观景象给了他灵感,激发了他写诗和词的创作欲望。这些作品成为了苏轼文学创作中的重要篇章,展示了他的才华和对自然景观的感悟。
《瑞鹧鸪·观潮》创作背景详情»
喜欢喝醉了才能写出好诗。而弄潮儿们则是拍手欲嘲他的醉态,纷纷争相唱起了浪婆的词。这里的山简和浪婆都是历史上的文人,通过对比,突出了弄潮儿们的活泼和诙谐。
下片则写弄潮儿在潮头的壮丽表演。词的第五句写弄潮儿们在潮头竞相争斗的场景:“一人一板桥,一人一船横。”他们一个个站在板桥上,一个个驾驶着小船横渡潮头。这里的一人一板桥、一人一船横,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英勇和技艺。第六句写他们的身姿和动作:“一人一矛枪,一人一刀剪。”他们手持矛枪,手持刀剪,舞动着,勇猛无畏。第七句写他们的声音:“一声声高云外,一声声入云中。”他们的呐喊声高云外,回荡在天空中。通过对弄潮儿们的形象、动作和声音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壮丽和威武。
整首词以弄潮儿为主题,通过对他们形象、动作和声音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自由、活泼、诙谐、壮丽和威武。词中运用了衬托和对比的手法,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人物的描写,突出了弄潮儿们的特点。整体上,这首词写得生动活泼,形象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