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腰间垂坠着锦带,佩戴着吴地弯刀,曾经参加过防卫敌军、驰驱沙场的战斗行动。不要嘲笑关西的将家子弟,只将那满腔思念倾注在《凉州曲》中。
注释:吴钩:古代吴地所造的一种弯形的刀。玉塞:指玉门关。关西:指函谷关以西。凉州:指《凉州曲》。
《边思》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鉴赏文章主要分析了一首诗的内容和意义。首先,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装束,如腰垂锦带和佩吴钩,展现了衣饰的华美和身份的尊贵,同时也显示了少年英武风姿的时髦装束。接着,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参加过防秋玉塞的战斗经历,展示了自己的战斗经验丰富。然而,诗意的重点并不在于图形写貌和自叙经历,而是抒写感慨。诗中的“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表达了诗人的苦涩和深沉的感慨。诗人希望能立功献捷,但现实却让他回到了凉州城,心中充满了壮志不遂的悲哀。整首诗表达了一种“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的情感。 《边思》鉴赏详情»
李益(约750—约830)是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居河南郑州。他于大历四年(769年)中进士,最初任职于郑县尉,但长期未能升迁。直到建中四年(783年),他才登上书判拔萃科的职位。然而,由于仕途上的挫折,他最终放弃了官职,在燕赵一带四处漫游。
李益以边塞诗而闻名于世,尤其擅长写七绝。他的诗作以描绘边塞风光和边塞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边塞士兵和边塞生活的赞美和思考。他的诗作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关于李益的出生和死亡,由于历史记载的不完整,具体的时间并不清楚。根据现有的资料,他大约出生于750年左右,去世于830年左右。这段时间正好是唐代的盛世时期,他的诗作也正好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